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对于人这种生物也是同样,我们通常所说的代际传承,不仅是基因的传递,还有多方面的传承。
身高,体形,发肤和智商,脾性属于基因方面的因素,我们可以看得见,这属于基因。还有些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行为模式,处事方式,也在潜移默化中被结结实实的一代代保留下来。
通常,人的记忆大部分只能追溯到三岁之后,三岁之前几乎是没有可以记忆的。那么,不曾呈现在你的记忆中的那部分,难道就烟飞云散了吗?
依恋关系中,根据三岁之前婴儿和父母的互动模式,把依恋关系分为安全依恋,回避型依恋和矛盾型依恋。科学研究发现,婴儿在母亲子宫时,就和母亲有独有的互动模式,母亲的喜怒哀乐都深深的影响着胎腹中的婴儿。
也就是说,三岁之前的一切体验和感受,婴儿无法用语言描述的部分,以及之后很多被深深压抑的部分,都深深的被埋入地下:我们的潜意识之中。
我们说,父母给营造你的家庭氛围,就是你的土壤,也就是你的扎根的地方,根正才能苗红,根扎得愈深,枝叶才能愈发繁茂。如果,上面枯萎,一定是追根溯源,从根上解决问题。
一个家里,父亲酗酒,儿子不知什么时间也步入同样轨道。有可能在儿子幼年时,看到酗酒的父亲深恶痛绝,并发誓自己长大后绝不会和父亲那样,然而多年后,我们看到了另一个长大的酒鬼。
小时候,家里四个孩子,妈妈两天蒸一锅馒头,直到九十岁,过年过节我们生日,她都亲自动手整上一锅。我小时候包括青春期,都对此不屑一顾,心想我绝对不会让自己围着锅台转。然而,多年后的我,就成了妈妈的模样!如今,我家几乎没买过面食,每每揉面蒸馒头时,都会想起妈妈对于二次醒发的在乎,以及馒头口感的评判……当妈妈离开的今天,我深深的触摸到自己的内心:我就想长成妈妈的模样!我知道我情愿妈妈永远融入在我的血液中,永远驻留在我的内心最深处!
我从来没有有意识的刻意的做这些,但是,很多习惯和模式就这样不知不觉刻在了骨子里。
代际传承,也是精神分析里的“强迫性重复”的一种,我们无意识不自觉的悄悄的忠实的继承了祖辈的某些习惯或者模式,就是在重复着,或好的或坏的。
假如,某一天你意识到自己某些方面存在消极的或者不良的模式的话,或许可以追根溯源一下,或许可以通过代际传承方面探索探索。当我们时刻保持自我觉察,有些问题就不会成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