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之果,意外之果,惊喜之果!有幸在中秋之际,听了名师优课(小学语文)的公益课。受益匪浅,豁然开朗。
在此之前曾参加了关于解读2022版新课标的培训,那次培训让我感觉使命感倍增,印象深刻的是当老师不仅要教学生知识,还需要培养有创新能力且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少年。我觉得此次培训是补充版,让我懂得了教语文的深入浅出。
由于自身是青年教师,教学经验贫乏,尽管听过一些专家讲座和优秀教师的示范课,但常常会有很多疑惑:怎样才能把语文课上的有意思,学生爱听?都说教材只是教学的辅助品,需要把书读“厚”,究竟怎么实现?在课上怎么引导学生,最大程度化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等…听完此次公益培训课,我有了一些答案。
首先关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有几千年的历史,优秀的文化传统需要有人来继承,国家的未来需要下一代关心。曾刷视频看到有人科普中国的油纸伞制作工艺,我们常常在古装剧或诗句中见到的油纸伞,原本是我国古代的技术,后来传到外国。由于国人继承的人很少,油纸伞制作工艺在国内即将失传,但却被别国申遗。当时看了很气愤!但类似的事件还有很多很多…中国文化正在被世界觊觎,我们必须唤醒学生,保护我们的文化。
王崧舟老师就强调了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他把语文教材中的中华文化大概分成了三个方面: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样的划分,让我一下子清晰起来,也知道了在教学过程中从哪方面去给学生拓展了。他还提倡从文化入手,把建立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放在第一位,几个课例的分析,让我学会了教授课文之前一定要把历史背景弄明白,结合背景再体会人物的特点,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这一点在张学伟老师身上也有体现,我觉得很受用。特别在讲《司马光》这一文言文,他首先让学生知道了文言文的出处《二十四史》中《宋史·司马光传》,让学生了解这是一段历史事实。这点我往往容易忽略。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们都习惯关注在司马光聪明机敏之上,但王老师却以德为底,“群儿戏,一儿入瓮,众弃去”唯光救人。如果一个人很聪明,但没有义气,不走正道,那后果不堪设想。
王老师和张学伟老师的文化资源整合这一观点也很影响我。我发现自己平时上课总想让学生感受多么深刻,不知从何下手,课文读了一遍又一遍,文章分析的生怕学生不理解。都说依托教材把课本读“厚”,但究竟怎么才能读“厚”?我很苦恼。现在我有了答案,我平常备课太不用心了!之前总在各大教辅上翻来翻去,恨不得把教辅中提到的知识点全教给学生。殊不知教辅上的多么基础,何况现在很多学生有教辅,我们能讲的学生其实也从不同途径有所了解。
要想课上的有意思,上的精彩,还得有自己的思想和特点。这不仅包含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还有本节课学习的侧重点和拓展面。张学伟老师的示范课我印象深刻,如《伯牙绝弦》一课,他侧重学生难懂的字词句时,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中,每遍的任务不同。如读课文,说大概人物及关系;读一读课文,感受“乎”;读出两个内容的情感…每遍朗读学生都带着疑问,他的每一句话都没有渲染感情,都是轻描淡写的一问让学生读,学生每次朗读都有体会。后面他还补充了这个故事的不同版本,让学生体会“知音”。还拓展了关于知音的其他古文和诗句,在感受“乎”的时候,还补充了古文其他和“乎”意思接近的字。这是多么充实的一节课,真正理解了“知音”,感受了“知音文化”,还得到了古代文化的熏陶。仿佛穿越了历史见证了伯牙和子期的故事,又沿着历史的长河感受了不同的知已故事。这样的课学生谁会不喜欢!
其次关于张学伟老师的讲座《生活―打开语文教学的黑箱》,他从教学,习作,古诗文等方面讲述了生活和学科教学的联系。我真正的感受到文字源于生活,教学更离不开生活。他从生活的角度去揣摩文字中的人物情感,感觉非常真实且有趣。我比较喜欢他说的教学生习作中的一句话:“习作好比买了一个毛坯房,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去进行装修”,或者“大家一起讨论怎样去装修它”。习作要求真情实感。现在很多的满分作文,优秀书籍,从前我只知道习作不好是因为读书少,需要多读来培养语感。但语感好像不是读读就完全可以的,要想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不仅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还需要老师在方法上的指导。张学伟老师讲的习惯―经验―语感,这是一个过程。我恍然大悟!习作的几点技法我很认同:1.外貌不用“有”,对话不用“说”,不写别人都写的。2.给学生发现生活的眼睛,教学生描写的技巧。习作五大项:立意+选材+详略+结构+表达,缺一不可。3.随文练笔,随手成文。把握学生最需要的部分,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注重一课一得,当堂练习;平时可以让学生写百字作文,随时记录。不得不说,每一条都非常的实用。
最后我想说说我对“教学相长”的新理解。对比几位老师的课例及讲座,很容易发现他们的语文素养很高,经验丰富。如果我也能每节课备课时多找到一些自己想拓展给学生的内容,不也多学到一些,丰富了自己。再加上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边学边教,会不会离他们更近一点?
今年中秋虽因疫情已封闭在家数天,但通过此次培训,让我开阔了眼界,学到了很多,知识的果子收获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