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固然必须批判欺诈,但绝不能为批判一个错误而不惜犯下另外一个错误,那不是科学的态度。即使戳穿一个显而易见的谎言,我们也必须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而非全民大批斗的方式。最近,郭萍(又名郭平、郭花萍)及其创办的郑州春霖培训学校,因为将煮熟的鸡蛋返生且孵化出小鸡而名满天下。但是,公众的反应却截然相反,这是为什么?
事情是这样的:
2020年6月,郭平等在《地理写真》发表《熟鸡蛋变成生鸡蛋(鸡蛋返生)-孵化雏鸡的实验报告》一文,文章称:在家长及专家见证下,春霖学校特训班学生将煮熟的鸡蛋利用超心理意识能量方法,20分钟将煮熟的鸡蛋成功返生,并将返生鸡蛋送到雏鸡孵化场孵化。
作为前一篇文章的后续,2021年3月,郭萍等又在《地理写真》发表《“熟鸡蛋鸡蛋返生孵化雏鸡”实验报告(孵化阶段)》,文章称:(上次)送到孵化场的返生鸡蛋最终孵化出新的雏鸡,提示熟鸡蛋返生后鸡蛋同样具有生命力。
如果说“熟蛋返生”尚不足以让人大跌眼镜,将返生的鸡蛋孵化出小鸡则惊掉了几乎所有人的下巴。
有意思的不啻于此。如此巨大的科学创举,论文竟然不是发表在《自然》、《科学》等全球顶尖学术期刊上,而是发表在一本许多人闻所未闻的《地理写真》上。
许多人觉得郭萍太侮辱他们的智商了——这源于人们一个朴素的认知:煮熟的鸡蛋不可能返生,更不可能孵出小鸡。
事实是,2015年,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与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的研究人员,成功将煮熟的鸡蛋蛋白变回到生鸡蛋的蛋白状态。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是这样的:研究人员将鸡蛋蛋白在90摄氏度的温度中煮了20分钟,之后先用化学物质将鸡蛋蛋白液化,然后利用漩涡射流装置在快速旋转中切断蛋白质分子链,使其重新恢复成生鸡蛋时的蛋白状态。
这段表述比较严谨,通俗地讲就是,科学家是将熟鸡蛋的蛋白重新液化,使其恢复成看起来和生鸡蛋时一样的状态。请注意:科学家们并没有给出“返生之后与水煮之前完全一样”的结论。
换言之,科学家并不认为重新液化的熟鸡蛋正是水煮之前那个生鸡蛋,而且他们非常清楚地知道:重新液化的熟鸡蛋不可能孵化出小鸡。因此,他们并没有将自己的实验继续往前推进,比如,尝试用这枚熟蛋孵化小鸡。
因此,准确的表述应该是这样的:科学家实现的“熟蛋返生”,实际上是蛋白形态的复原而非性状的复原。
熟蛋能否返生?取决于蛋白质变性之后是否可逆。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人类的认知仍未超越不可逆的层面——这就好比,今天的科学虽然高度发达,但是人死仍然不可复生。
如果将郭萍的所谓实验与科学家的实验两相对比,你会发现有如下不同:科学家实现“熟蛋返生”,用的是化学试剂;郭萍实现“熟蛋返生”什么都不用,只要有意念(所谓“超心理意识能量”)就可以了。
郭萍的大胆在于,她没有止步于“熟蛋返生”,若此,她最多也就落个“抄袭”的恶名;当她非要再往前迈一步弄什么“熟蛋生鸡”的时候,等于将自己推到了无可转身的悬崖边缘,再也没有人能掩护她了。
而且,和涉嫌欺诈同样可恶的,还有她冥顽不化的态度。
即使遭遇那么大的舆论压力,她依然坚称“(用熟鸡蛋孵化出小鸡)确实做到了”。对于给公众造成的困扰,她的解释轻描淡写:“觉得实验不够严谨就公开发表”。她一再表示:“我长这么大从来没有说过假话”,“事实胜于雄辩”。
按道理讲,如果99.99%的人认为她涉嫌欺诈,那么她应该积极主动地争取自证清白的机会,事实是,她一面坚称自己“确实做到了”,一面表示“不会考虑面向媒体和社会演示”。这是什么逻辑?
事实上,公众压根儿没给她证明自己的机会,人们早已在内心认定她就是一个大骗子——的确,她的表演太拙劣了,以至于完全没有技术含量。但是,如果我们真正从科学精神出发,对她的批判何尝不同样苍白无力呢?一个看得见的事实是:到目前为止,即使最高端的媒体,也没有拿出一件足以证明她造假的直接证据。还有,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春霖学校的学生站出来说“我见证了郭老师造假”,一个也没有。因此,这场全民情绪大沸腾的批斗,很像那个全民疯狂的年代。
我们固然必须批判欺诈,但绝不能为批判一个错误而不惜犯下另外一个错误,那不是科学的态度。即使戳穿一个显而易见的谎言,我们也必须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而非全民大批斗的方式。
最后说说《地理写真》收费发稿的问题。
我注意到某报纸是这样评论的:“这本正规学术期刊,竟然收750元就能发表任何论文。这太魔幻现实主义,也让学术尊严碎了一地。”
显然,这个评论有点外行。殊不知,正规学术期刊发稿收费是全球惯例,以上述享誉全球的《自然》、《科学》为例,同样是发稿收费——这是学术期刊的生存之道,它们不刊登广告,怎么养活自己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发稿收费。但这并没有让它们失去科学性、客观性、权威性。
须知,“发稿收费”和“收费发稿”是两个概念,《自然》、《科学》与《地理写真》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发稿收费”,后者是“收费发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