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彼此,放下改变对方的执念
1.你有没有想过要去改变另一半?
有个段子,国外有本书叫《How to change your wife in 30 days》,上架即热销。后来作者发现里面有个词拼错了,应该是《How to change your life in 30 days》,结果卖不动。
回到现实,以下情况大概也是寻常。
老婆希望老公是个好学、上进的人,回了家要么读书要么运动而不是窝沙发里玩游戏或者刷视频。
老公希望老婆温柔贤惠点,回家给个拥抱,说句“老公辛苦啦,欢迎回家,今天做的都是你爱吃的”而不是冷眼相对,责怪怎么又回来这么晚。
我们都觉得对方理所当然应该是我们期待的样子,因为那个样子明明才是“对”的。
这“应该如何”的假设来自哪里?背后是什么?
来自我们自己的成长环境中重要的人际经验(我爸爸/我妈妈就是那样的)、来自大众文化传播(电视影视剧小说)、来自内心未完成的愿望(自己缺什么,期待对方有什么)……
假设的背后是需要和期待,当现实不相符时,我们就会感到焦虑和失落。
说到底,想要对方改变的本质,是我们心里关于“爱情应该怎么样”“伴侣应该怎么样”的执念(潜意识)。
不说对错,它里面包含的信息真有点戳心--“你并不是我理想中的伴侣”。
这样的不认可,会成为矛盾的源头。
2.当我们要求对方改变,实际上是在要求什么?
1)行为上改变--希望对方有所行动
比如多陪家人,多承担家务,好好和孩子说话等。
2)态度上改变--希望对方重视自己的愿望和需要
“我希望你有时间多看看书。”
“我同意你的看法,确实家里的氛围会更好些,只是我这段时间太忙,没精力,抱歉了。”
--即使没有改变但积极回应了也很好
3)希望改变是心甘情愿而不是在要求和逼迫下产生
这情形很矛盾。改变是你的期待,你的要求,却要让我欢天喜地地去接受并执行。太难了!
爱从来有两面性,一面是控制,一面是放手。
你对我越是重要,我就越难以忍受你跟我的期待不一样。因为它触动了安全感。
但是,谁都明白,被要求来的爱不是真正的爱,自发自愿的爱才是。
那么,让我们试试,放弃控制和要求的想法,还彼此自由,就只是爱对方,看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3.如何让改变发生
1)从改变自己开始--主动为彼此的关系探索新的可能性
改变不是一个人的事,但往往从一个人改变开始。你改变,他/她就会改变。
过来人深有体会。
我们的社会推崇“积极上进”,但在亲密关系中,这个价值观或者其他价值观并没有天然正当性,也不比别的价值观优越,更不意味着我就有权要求你改变。
我尊重你有自己的想法和处理的节奏。咱们协调好彼此不同的心理需求,不争对错,好好商量。最终,你愿意我愿意,改变才会发生。
我想我可以做的是,别再说“应该”,让你做自己。
2.看见对方的付出,并愿意为对方付出
就做一件简单的事:用两个句式造句,说给对方听。
第一句:如果我的伴侣……,我就可以……。(代表我们渴望对方改变的愿望)
第二句:幸亏我的伴侣……,我才可以……。(代表我们对伴侣付出的感恩)
你突然间,发现自己看见了,原来他/她做了这么多,自己却把对方付出当做理所当然,视而不见。
建议把第二句话好好说给对方听。他/她一定会很感动。
3)走出受害者角色
在关系里受了伤,就把自己当做了受害者,这个角色认同会不断强化,带来怨气和变成自我保护的壳。
走出来,去看到这角色背后的怕,去理解这角色带来的伤害,再着手改变。记得邀请对方一起啊,放下过去,选择信任,重新开始,我们会再次发现彼此,找到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