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优越感是人类不断进步的动力,它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自卑感的存在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它激励了人不断追求卓越,克服自身的障碍,在有限的生命空间内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看到kindle推荐这本书时,当时正面临工作和角色转变的不适用,正在想办法调整。看到书名,就抱着看看是否有用的心态来阅读的。
作者阿弗雷德·阿德勒在书中探寻人生的意义,启迪我们去理解生命的意义。
作者提出要真正理解一个人,就要从他的家庭背景和小时候的经历出发,去寻找可能的原因,这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派的主要观点,区别于弗洛伊德从性的角度解释问题。
书中从童年记忆来解释造成自卑的原因,以及那些童年记忆会给人在家庭、学校、青春期、职业、个体与社会、爱与婚姻等多方面造成的影响。真正用篇幅来说自卑的只有一章。
书中打动我的是对自卑的解释:每个人心底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所以我们要努力超越自卑,追求卓越。追求优越感是人类不断进步的动力,它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
读起来难免会比较鸡汤和片面,但只吸取其中自己认同的内容也未尝不可。
重新审视自己内心,一直以来给自己的一个目标就是尽量通过读书做事阅人做对比,改变自身家庭烙印中不好的部分,改变家庭的畸形观念和性格,重新塑造自我。因此在阅读过程中也再次引起我对人际关系和父母态度的一些审视和思考。
在看到因为自卑而想要追求优越感从而超越自卑,就像头顶多年的阴云有了一丝光亮射入,多年努力有了一个合理解释和目标。小时候因为家里物质条件不好,吃穿用度都比较比较差,受同学歧视,所以就努力学习,用优秀的学习成绩来遮掩那颗自卑的小心灵,来获取老师的关注,维护一种靠学习成绩带来的自尊和优越感,这种优越感一直持续到高中。
进入大学,却发现自以为的优越感不堪一击,在一种平凡无度与偶尔努力的挣扎中维持着大学生活。
毕业到现在,五年半时间,不长不短,也是尝尽了各种滋味。家境、教育程度、文化水平、智商、情商、社会关系、工作单位、工资水平、房子车子、个人能力、证书、资格、恋爱对象、甚至到衣服品牌、化妆品等等,所有看得见看不见的东西都被都被拿来做各种比较,费尽心力调整心态直面生活,公众号头条号的贩卖焦虑的文字各种扎心,再用各种理性和反焦虑把自己从这种喧嚣泥潭中拽出来,仍然无法抚平心底已经掀起的波澜。
在社会、家庭和自己给予的巨大的压力下艰难前行,总是多了几分苦涩,心底的自卑感如影随形,索性,把自卑感转换成追求优越、追求卓越的动力,超越自卑,成为更好的自己。
本文算不上读书笔记,只是读完书之后的一点感悟,让自己养成动笔输出的习惯,慢慢进步,步步成长。
姑娘,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