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和乾隆都是六下江南,两人有什么不同?

满清的发祥地在关外,统一全国后定都在北京,他们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在清朝历史上,有两位皇帝曾经多次到江南走访出巡。大家普遍比较熟悉的是乾隆皇帝,银屏中戏说出来的风花雪月的故事也不少。其实,在乾隆之前,他的爷爷康熙也曾六下江南。不过,康熙出巡江南比乾隆要低调的多,所以现在知道的人也不多。

康熙下江南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考察堤防、治理水患,同时了解东南地区的社会民情。清朝从入关作战到平定三藩、收复台湾,中原大地动乱了上百年。天下一统后,康熙原来设定的三件大事:“治河、兴农、三藩”中的治河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而且当时满汉矛盾尖锐,康熙也想借此了解南方的社会民情、缓和民族矛盾。

康熙下江南,开创了满清历史上的先河。此前,无论是雄才大略的努尔哈赤、皇太极,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还是功勋卓著的多尔衮,他们都没有跨过长江。

康熙南巡,还算比较简朴的。他多次亲临河工,指导水利建设,这也是他南巡的最主要目的。沿途,他也没有过多惊动当地官府和老百姓。甚至有的地方他经过走掉了,地方官员才知道他来过。不过,康熙出巡虽然简朴,但绝不像电视上放的《康熙微服私访记》那样。电视上那是编撰的故事,哄观众收视率的。

康熙六下江南,到达南京时,五次亲往拜谒朱元璋的明孝陵,而且行三叩九拜之大礼。康熙南巡三次经过山东曲阜,他对孔子陵寝也是行叩拜大礼。不但如此,他还为陆秀夫等汉族人眼中的民族英雄题匾。不管康熙是出于收买人心还是其他目的,反正事实上逐步化解了满汉两族的矛盾和文化差异。

康熙之后,他的孙子乾隆是个好大喜功,自诩为“十全老人”的风流皇帝。乾隆也跟他爷爷学,弄了个六下江南。乾隆也是打着治理水患、考察民情的旗号,但实际上每次出巡,更像是一个庞大的旅游团。

乾隆是个喜欢讲排场的人,每次南巡都是浩浩荡荡的数千人。一路上游山玩水,各地官府和百姓是精心准备,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仅扬州一地的盐商们为迎接这个皇帝,就集资修建了楼廊5154间、亭台196座、行宫4处。而康熙南巡时,有时住的是自己随从搭的帐篷。

在礼拜朱元璋和孔子这件事上,乾隆倒是做得和他爷爷一样,对这两位汉人推崇有加。

康熙和乾隆都是六次南巡,两人也都是说为了治理水患、考察民情。但在实际过程中,两人还是有很大不同的。这可能和康熙、乾隆两人的眼光抱负、性格、爱好不同有关系。但另一方面,也和他们两人当时的国情相关。康熙年间,经过多次征战,天下方定、百废待兴。而到了乾隆年间,国家财力雄厚,士大夫奢靡享乐之风盛行。

打个不确当的比方,康熙爷就像个白手起家的创业者,知道自己辛辛苦苦赚钱不容易,所以懂得节俭珍惜。而乾隆像个富二代,生下来就家缠万贯,有资本去挥霍享乐。不过,康乾盛世的光环,从乾隆中后期就开始衰败了,清朝也最终走向了灭亡!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乾隆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年寿最高的皇帝。乾隆执政期间,做过很多有争议的事情,劳民伤财地六下江南就是其一。 乾...
    叶紫檀阅读 10,670评论 23 60
  • Basemap 今天学习了使用Basemap进行数据可视化,主要参考Kaggle上的这个Kernel:Geoloc...
    易思涵阅读 5,785评论 1 1
  • 现在终于闲下来说一下 我今天上午的惊心动魄 1.七点起来的 看了十分钟书 然后奔赴食堂慢悠悠吃早饭 现在看上去一切...
    championzz阅读 3,134评论 0 2
  • 幻梦似伤曾断肠?心微凉,念若狂,说无恙,皆是心伤;庭前晚枫已红妆,叶落无相,枫随风扬,坐亭上,多是凄凉;遥望远山日...
    君臨阅读 1,722评论 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