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命通会·卷一·论五行生成 白话文注释

“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天高寥廓,六气回旋以成四时;地厚幽深,五行化生以成万物。可谓无穷而莫测者也。圣人立法以推步者,盖不能逃其数。观其立数之因,亦皆出乎自然。故载于经典,同而不异,推以达其机,穷以通其变,皆不离于数内。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者,咸有所自也。水,北方子之位也,子者,阳之初一,阳数也,故水曰一;火,南方午之位也,午者,阴之初二,阴数也,故火曰二;木居东方,东,阳也,三者,奇之数,亦阳也,故木曰三;金居西方,西,阴也,四者,偶之数,亦阴也,故金曰四;土应西南长夏,五者,奇之数,亦阳也,故土曰五。由是论之,则数以阴阳而配者也。若考其深义,则水生于一。天地未分,万物未成之初,莫不先见于水,故《灵枢经》曰:“太一者,水之尊号。先天地之母,后万物之源。”以今验之,草木子实未就,人虫、胎卵、胎胚皆水也,岂不以为一?及其水之聚而形质化,莫不备阴阳之气在中而后成。故物之小而味苦者,火之兆也;物熟则甘,土之味也。甘极而后淡,淡,本也。然人禀父母阴阳生成之化,故先生二肾,左肾属水,右肾属火。火曰命门,则火之因水而后见。故火曰次二。盖草木子实,大小虽异,其中皆有两以相合者,与人肾同,亦阴阳之兆。是以万物非阴阳合体则不能化生也。既阴阳合体,然后而春生而秋成,故次三曰木,次四曰金。盖水有所属,火有所藏,木有所发,金有所别,莫不皆因土而后成也。故金木水火皆待土而后成。兼其土数,五以成之,则水六,火七,木八,金九;土常以五之生数不可至十者,土不待十以成,是生成之数皆五以合之。明大衍之数,由是以立,则万物岂能逃其数哉?

大概五行性质各异,四季气候不同,但都离不开阴阳的范畴;阴阳位置有别,动静变化有时,但都离不开太极的统摄。至于构成太极的本质,却又无法用声音、气味来形容,这是 “性” 的本体原本的样子。所以五行各自有其特性,这就是所说的 “各具一太极”;四季运行有其固定顺序,这就是所说的 “运用一太极”;五行与四季循环往复,这就是所说的 “统体一太极”。由此,“性” 无处不在的特性也就显而易见了。天下没有脱离 “性” 之外的事物,“性” 无所不在,这就是无极(道)、阴阳二气与五行能够融合无间的原因,也就是所谓的 “精妙融合”。无极代表 “理”,阴阳二气与五行代表 “气”,“真” 是从 “理” 的角度而言,指太极真实无妄;“精” 是从 “气” 的角度而言,指阴阳五行本质统一。“凝” 是聚合的意思,气聚合就形成了形体,大概 “性” 是主导,阴阳五行如同纵横交错的网络,各自依照类别聚合从而形成具体的形体。阳性刚健,形成男子,这符合父亲的特性;阴性柔顺,形成女子,这符合母亲的特性。这就是人和万物初始时,通过 “气化” 而产生的过程。气聚合成形体后,形体相互交合、气相互感应,于是通过 “形化” 使得万物生生不息,变化无穷无尽。

鲍鲁斋说:天地通过气的交合产生人和万物,观察气交合的情况,就能知道气所到之处,也就能了解各类事物的来源。天气与地气交合,对于人来说形成男子,对于动物来说形成雄性;地气与天气交合,对于人来说形成女子,对于动物来说形成雌性。男女、雌雄又各自交合,从而生生不息,变化无穷。人和万物生成后,气随着天地之气的升降而交感。人得到天地的中和之气,能感应到四方之气;万物得到天地的偏气,也各自随其感应。所以观察天地之气的交合,就能知道人和万物最初的产生;观察天地之气的感应,就能知道人和万物相互衍生的规律 。

朱熹说:“乾道” 形成男子,“坤道” 形成女子,这是在天地造化之初形成形体;阴阳二气交合感化,衍生万物,这是在天地造化之后的运行,这是常理。至于像姜嫄、简狄生下后稷、契的情况,就不能用常理来解释了,这是常理之外的变化。张九韶说:讨论人和万物最初的产生,如果是在天地刚刚形成之时,那是先通过 “气化”,然后才有 “形化”,这就是张载所说的 “由天地之气产生”;如果讨论人和万物在结胎受形之初的产生,那是先由精气聚合,然后才有具体的事物,这就是朱熹所说的 “阴精阳气聚合形成物体”。由此说来,无论是人还是物,无论是气还是形,有哪一个能超出阴阳的范畴呢?

人的命运在出生之初就由阴阳赋予,不是人能轻易改变的。命运的形成并非人力刻意而为,也不是人能强求的。因此,有人天生富贵,有人天生长寿,有人天生贫贱,有人天生夭折。有人一出生就富贵双全,身处高位;有人一出生就贫贱困苦,地位低下。有人本应长寿却早早夭折,有人本应夭折却长寿。这是因为积累的善恶导致的,还是因为先天的本性导致的呢?如果说是因为积累,那么贫穷的人可以变得富有,低贱的人可以变得尊贵,短命的人可以变得长寿,这就是古人所说的 “人能胜天”;如果说是因为本性,那么命中富贵的人终究富贵,命中贫贱的人终究贫贱,命中长寿或短命的人也各自如此,这就是古人所说的 “命不可移”。如果认为是积累的原因,就不能把一切都归结于命运;如果认为是本性的原因,也不能完全忽视人的努力。如果只把命运归结于积累,却不知道命运所赋予的富贵、贫贱、长寿、短命究竟如何;如果只把命运归结于本性,也没有谁能坐着等待富贵、贫贱、长寿、短命自然到来,可见人的努力是不可或缺的。有人说命运在出生之初就已注定,确实如此。

为什么人在天地之间,会有五行八字相同,但富贵、贫贱、长寿、短命却不一样的情况呢?答案是:阴阳二气交感的时候,承受了精妙融合的真气,凝结成胎。无论是生男还是生女,都与天地、父母在某一时刻的气候相关。所以,禀受清气的人聪慧贤能,禀受浊气的人愚笨不肖。聪慧贤能的人,因此有的富有,有的尊贵,有的长寿,正所谓 “德行足以获得福报”。愚笨不肖的人,不能自我奋发,日益昏聩愚昧,那么贫贱和夭折就难以避免,这就是所说的 “愚笨到无法改变”。

那些富贵双全的人,原本禀受轻清之气,出生在得时令的时候,再加上命中财星、官星亨通,禄神、驿马旺盛,命运的运势和年限都非常吉祥,即使偶尔有不顺,也不会受到太多影响。那些贫贱困苦的人,原本禀受重浊之气,出生在失时令的时候,命中刑冲杂乱,没有一点顺遂美好的迹象,即使没有祸患侵扰,也难免困顿停滞,难以发展。还有先富后贫、先贫后富、先贵后贱、先贱后贵、该长寿却夭折、该夭折却长寿的人;也有聪慧贤能却反而贫贱,愚笨不肖却反而富贵的人。天地间的人千差万别,这也是四季五行之气的偏正、得失、向背、浅深不同所导致的。

所以,即使一个人先天禀受轻清之气,但如果出生在衰败的时候,行的是休囚的运势,那么富有的人会损失财源,尊贵的人会丢官退位,长寿的人会夭折。即使一个人先天禀受重浊之气,但如果出生在中和的时令,行的是旺盛的运势,那么贫穷的人不会一直贫穷,而会变得富有,低贱的人不会一直低贱,而会变得尊贵,短命的人不会一直短命,而会变得长寿。

虽然如此,人的修养和作为在于自身,人如果坚定意志就能战胜天命。命运中和,本性善良且多做善事,不仅自己能享福,子孙后代也会繁荣昌盛、显达顺利,这是理所应当的。命运不好,本性恶劣且多行恶事,不仅自己会遭遇灾祸,子孙后代也会地位低下,这难道不是报应吗?从前面所说的来看,虽然这与命运有关,但也在于人是否积累善行。《易经》说:“积累善行的家族,必定有更多的福庆;积累恶行的家族,必定有更多的灾殃。”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耕野子说:天只有一种气,气化成水,水中的渣滓沉积形成土,水退去,土地露出,于是形成了山川。土质坚硬的部分形成石头,进而产生金属;土质柔软的部分生长出树木,进而产生火。五行具备,万物生长,变化无穷无尽。

浚川子说:天地最初,只有阴阳二气。阳气化为火,阴气化为水,水的渣滓凝结成地,也就是土。何至天(此处可能有误,暂按原文翻译)说五行中产生土、水、火,土是天地间重要的变化根源,金和木由这三种物质衍生出来。金石的质地必定是经过长时间积累才形成的,其产生过程必然与人和其他生物相同。说金之气能生人,这合理吗?况且天地之间,都是由元气构成,其本性和种类在太初之前就已经各自具备。金有金的种子,木有木的种子,人有人的种子,物有物的种子,各自完备,不会相互假借、相互侵犯,怎么能说五行是依次相互生成的呢?

如今五行家认为金生水,两者类别差异巨大,毫无关联,这种理论颠倒错乱,不符合常理。不知道树木以火为生气,以水为滋养,以土为依托,这才是天然的道理。而说水生木,如果没有土,树木又该依附在哪里呢?水太多会灭火,土消失树木就会死亡,怎么能生木呢?周敦颐被五行家的说法迷惑,认为 “五气顺利分布,四季得以运行”,却不知道太阳的运行有进退,才形成寒暑;寒暑交替平衡,才形成四季,这与五气的分布有什么关系呢?他说 “春天属木,夏天属火,秋天属金,冬天属水”,这都是牵强附会的说法。土没有合适的归属,就分配到四季之末,却不知道土之气在天地之间,哪一天不是如此,哪个地方不存在呢?哪里只是在季月之末才流行呢?季月之末土气尚且存在,孟月之初土气就消失了,它消失后去了哪里?又是谁让它出现的?“天一生水” 是纬书中的说法,而儒者却引用它来解释经典。水和火是阴阳最初生成的精妙之物,阳气第一次变化形成火,太阳就是代表;第二次变化形成水,雨露就是代表。

如今说 “天一生水,地二生火”,这与自然造化的精妙本质相悖,怎么可以呢?有人反驳朱熹,朱熹从四季运行之气的角度论述五行,从天地奇偶之数的角度论述五行,根据《太极图》中 “阳变阴合,产生水、火、木、金、土” 的理论论述五行,还将五行与四季相配。但如果像五行家认为的那样,四季各自只主一种五行,春天只属木,那么水火土金之气难道就完全灭绝了吗?秋天只属金,那么水火土木之气难道就停止运行了吗?如果土只在四季之末旺盛,那么其他月份土之气由谁掌控而不使其运行呢?又怎么会有今天属木,明天属火,后天属土、属金、属水的变化呢?按照王氏的说法,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并非通达的观点。

珞琭子说:认为 “有” 的存在,是从 “无” 中建立起来的;认为 “无” 的存在,上天通过天象来显示其规律。上天展现出日月、五星、三垣、二十八宿等天象,观察这些天象并融会贯通,确定星象的名称和对应的分野,这也是人为的,但其中蕴含的意义和天象是相符的。至于通过天象占卜灾祥,有的与某些事情对应,有的预示某个方位,在某年月日应验,就像拿着符契一样准确。虽然天道玄远,但也离不开人事与五行的关联。

阴阳家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分为五行,根据太阳与天的运行会合确定年,根据月亮与太阳的运行会合确定月,一日有三十时辰,一年有十二个月。以人出生的年、月、日、时所得到的干支,建立四柱来推算一生的吉凶,这也是符合自然道理的。王氏认为春天属木,那么土在哪里呢?他不知道五行有旺、相、死、休、囚的变化,各自对应当时是否得时、是否主事,而不是说春天木旺土就不存在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交错组合成六十甲子,循环往复,这并非人为刻意安排,而是自然造化的体现。不能认为今天属木,明天属火,就不是天道自然的规律。没有想到人有所作为,天就会相应;人有所感应,天就会回应,就像根据天象确定分野的意义一样,这就是天人合一的道理。观察一天之中有早晨、中午、傍晚、晚上,自然有温暖、凉爽、寒冷、炎热的气候,这说明金木水火土在一天之中都具备,五行相互依存。说今天属木,明天属火,又怎么不是天道自然的体现呢?

况且朝廷制定历法,颁布天下,历法中记载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其中包括一年的神煞方位、每月的天行德旺。而且一天之中,又有黑黄吉凶、事情的适宜与不适宜,人遵循这些规则就有福,违背就有祸,这难道是没有道理而强行制定,让天下人必须遵从的吗?还有相面的术数,通过观察气色的青、黄、赤、白、黑来判断祸福,应验在某年月日时。青色对应甲乙,黄色对应戊巳,赤色对应丙丁,白色对应庚辛,黑色对应壬癸,丝毫不差。观察病情也是如此,从《素问》中就可以看出。

所以干支虽然是用来记录日期的,但自然造化的规律也离不开它。还有人的精神和梦境能预兆吉凶,占卜的人有的根据心意判断,有的根据物象,有的根据字的含义,有的根据读音的谐和,这些虽然都是人为的方式,但吉凶的判断也不超出其中的规律。这说明有了人之后才有梦,因为有了梦才去探求其中的意义,自然造化尚且不脱离这些规律,更何况干支五行,自从有了天地就有了其中的道理,因为有了这个道理才产生了人,人和天是统一的。说人能脱离天而存在,或者说天能脱离人而存在,都是荒谬的说法。就像伏羲画卦,他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远考万物,近取诸身,从而得到天地万物的道理,这才画出了八卦。如今谈论阴阳学说的人,即使穷尽天地的变化,探索人和万物的微妙之处,彰往察来,根据已有的现象推知细微的变化,做到与天地的德行相合,与日月的光明相合,与四季的秩序相合,与鬼神的吉凶相合,又怎么能脱离干支五行,而找到其他的造化规律来穷尽天地万物的奥秘呢?如今王氏知道尊崇《易经》,却不相信阴阳家的学说,这是只知道 “理” 而不知道 “数”。理和数是合一的,天和人的道理也是统一的,要神奇地领悟并运用这些道理,就在于个人的理解和修为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