酣畅地读完整本书,我还是不免自问一句,美到底是什么。是书里那些引经据典的议论文字,还是像随之而来的秋意一样,在霎时撞击心灵的晚风?在我看来是后者,许是没有系统性地了解过美学,或是迷惘于纷繁杂乱的介绍,我更愿意相信美是心灵的冲动,更加唯心的、肆意的。
如果真是一板一眼地撰写书评,那肯定是满篇的褒奖之言。恳切地讲,我认为我的水平去评价朱光潜老先生的“暮血之作”远远不够格,但看完书后却多有感悟,所以与其说这是一篇书评,其实更像是散文、杂谈。
最先需要提及的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纠葛。美究竟是对现实的描摹还是对浪漫向往?苦思良久,我的立场也随着作者的叙述摇摆不定,直到我在书中看到了引用高尔基的话“在伟大的艺术家们身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好像是永远结合在一起的”。这句话一下子解决了我的苦恼,为什么要纠结呢,美本就是浪漫和现实的交融,是其中一者在另一者上的影子。我们认为雪莱笔下的普罗米修斯是美的,这部浪漫的诗剧下却象征着现实中人们一直追寻的自由和博爱;司汤达的《红与黑》毫无疑问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小说,对现实有力的批判下,隐盖了更富真实感的精神内涵——对理想世界的追求。此外,书中多运用联想和独白,有意识流的感觉,朱光潜先生也坦言《红与黑》的浪漫色彩很浓。可见,浪漫和现实不能做分割,更为主观或者客观,只是不同作者的侧重,这些侧重可能源于写作目的、写作的时期或环境,但不可否认的是,浪漫与现实共存,理想和生活之间永远有座桥。
在同一章节,书中还做了更多详细的说明,譬如积极的浪漫主义和消极的浪漫主义的分歧、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区别等等。还有一处提到了德国古典哲学,作者评论说其“把主观能动性摆在不恰当的高度,放纵情感,驰骋幻想,到了漫无约束的程度”。相较于浪漫主义,我认为现实主义更加“谨慎”,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尽可能地保留客观的文字,或是用主观的情节展现客观下的现实。然而这样就一定是“美”的吗,那些干练的文段就一定能引起心灵的振奋吗?我反而更倾向于不留余力地去幻想和期待,漫无约束地放纵情感又如何?把主观能动性摆在不恰当的高度又如何?这样的美源于最原始的触动,它无需再三思考反复揣摩,就是人本能的反应,这样浪漫主义下的“美”难道不是最真实的吗?不同于现实主义略带曲折的美,浪漫主义鲜明且直白,像极了田野里盛放的玫瑰,如果是第一次见玫瑰的你,难道不会被它的鲜艳芬芳所折服吗?如此说来,我是更喜欢浪漫的人。
“审美的快感是对于对象形式与主体的认识功能的内外契合所感到的快感”,读到这里我忍不住要赞同,我们之所以觉得某件事物是美的,正是因为它符合了我们内心里暗含的期待,也就是书中所说的,形式和内容本身的相互契合。不知道我理解的是否有偏差,但是书中所说的,审美是对心理状态的肯定,我认为十分在理。
最后想谈谈美与时代。时代造就了我们,我们也创造时代,这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然而我认为想要创造美却没必要刻意迎合时代,创造内心所喜即为美。据说颓废主义是普遍流行的“世纪病”,在如今演变为了“丧文化”,但我认为没必要对看起来颓败的“丧文化”进行过多的限制和管制,因为其反映的是部分人的所思所想,如果一扫而空,这就是书中所言的“割断历史的虚无”,于时代没有好处。虽说作品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毒素”不假,时代需要更多积极的内容也是真,但“毒素”的存在就像阶级性的存在一样难以消磨,其存在也有别样的意义。创造美是精神层面的劳动,对于这样别有意义的劳动,更要持有开放包容的心态。解放思想才能百花齐放,自由是孕育美的土壤。
赘述的内容颇多,和原书相比不过班门弄斧,不知不觉,满纸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