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地瓜情缘(散文)
文/ 商蕾青
地瓜实在算不上一种稀奇物,它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我对地瓜的喜好与厌恶,不是源于它的普通;而是在食不果腹的年代,一日三餐靠地瓜充饥,曾经吃坏了我的胃,因而发誓这辈子饿死也不吃地瓜了;但是,隔得时间久了,又想起地瓜来,偶尔吃一次,感觉竟然好极了。
我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小时候记忆当中的主食就是地瓜。我所居住的村庄,位于大汶河南岸的平原,土地肥沃,适宜农作物生长,风调雨顺的年景小麦玉米都会有很好的收获;然而,大部分粮食都交了公粮,分到社员手中的口粮人均不足二百斤,地瓜便成了填补空缺的拳头食品。那时候,每个生产小队都会种植大片的地瓜,因为地瓜的产量很高,春地瓜亩产可达万斤左右,夏季地瓜亩产也在六千斤左右。当年,我们村里的“高老怪”种在坟头上的一棵地瓜,结了73斤,他被公社评为种田能手,还登上了《农村大众》报。
图片
地瓜的品种很多,粉红心的地瓜适合蒸煮烧烤;白心的地瓜出粉率高,便于切片晒地瓜干。加工成粉条、粉皮,就是很好的副业,能吃上粉条、粉皮,那时是一种很奢侈的事情,只有逢年过节或者家里来了客人,才会买几斤享用。村里一位青年才俊写的散文《家乡的地瓜》,其中一段至今仍记忆犹新:“地瓜收获的时节,刨下的地瓜有的圆圆的胖胖的,有的像打苫箔用的箔锤,几块形状不同的地瓜围在蒂上,好像人挤在一起看着什么稀奇物。那红彤彤的地瓜,外皮看上去犹如和尚的袈裟,上笼蒸熟了,触着那样软,吮吸那样甜,摄取人的心。”作家笔下的地瓜是这样迷人,在他看来,地瓜是很好的美食,而我对地瓜却是讨厌透了。
我家里兄弟姊妹六个,都在上学,家里没有劳动力,按工分分到的粮食更少。每次生产队里分粮食,还要遭受不少白眼,说你干活不积极,来领东西怪积极。为了少听闲话,母亲总是等到最后才把粮食领回来。光靠队里分的粮食根本不够吃的,每年要差好几个月的口粮。好在父亲在煤矿上班,每月能开几十块钱工资,买点高价粮,吃得好孬不说,不至于挨饿受冻。在我的记忆里,地瓜作为主食 ,一年内要吃七、八个月。鲜地瓜下来的时候,天天吃地瓜糊糊,冬春就吃地瓜面煎饼窝窝头,一直吃得我酸水直冒、两眼发花。大鱼大肉都有吃腻的时候,更何况并没有多少营养的地瓜。尽管养生专家一再吹嘘地瓜的好处,说它有丰富的膳食纤维,通便利尿,降血压降血脂,还能抗癌;但是,我坚信没有哪个专家会一日三餐把地瓜列为主食。
我在镇上读初中的时候,就是背着母亲摊的地瓜面煎饼,一个煎饼够半斤重,在学校食堂里打点稀饭,加点盐,煎饼放到稀饭里泡一下,就是一顿饭。城里的孩子,生活条件明显的比我们农村孩子好多了,他们可以顿顿吃馒头,吃份大锅菜。我的女同桌,每个周都会给我二斤馒头票换我的煎饼吃,她说喜欢吃地瓜面煎饼;其实,她是可怜我顿顿吃那个黑煎饼。多年以后,我问她当初问什么要那样做?她笑笑说,因为喜欢那样做,还不能伤害了你的自尊,多么善解人意啊!因为心怀感恩,我们至今仍保持联系。老师为了鼓励我们农村孩子刻苦学习,说你们考上大学,就可以跳出农门,就可以吃“国库粮”,永远告别地瓜蛋子。足可见地瓜多么令人所不齿!我没有顺利挤过高考这个独木桥,于1988年到新汶矿务局华丰煤矿参加了工作。在矿上,每月供应54斤白面,5斤粗粮,1斤花生油,我的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至此,地瓜在我的生活中彻底退出了。
现在,故乡的人们很少种植地瓜了,大部分粮田承包给了农业合作社。村里还有一位姓王的人家,承包了三十亩地,专门种植富硒地瓜,他两个儿子在济南省立医院门口烤地瓜卖,一年有五六十万的收入,小日子过得风生水起,在济南买了车买了房子,没想到当年恼人的地瓜还成了他们发家致富的财路。偶尔在朋友聚会的餐桌上,会吃到地瓜丸子、拔丝地瓜、油炸地瓜片等,口感还不错,与我当年对地瓜的认知是天壤之别。今年,在我居住的房子门前空地上,破例种上了几垄地瓜,收获了几百斤地瓜,分送给邻居,皆大欢喜。地瓜,曾经让我欢喜让我忧,因为它附着了不同的历史印迹,与我的缘分,也注定是此生未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