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师的年头越多,感觉自己越不能只靠已有经验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处于网络时代的孩子们,他们的思想与见识远远超越了我们那个时期,他们心里想什么总是让人难以琢磨。如何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知己知彼,对症入药,成为我最想做的事。师范学校学习的那点心理知识早已忘得差不多了,现在的我迫切地需要补充此类知识。于是就回想起以前校长给我们推荐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想通过阅读了解哪些心理效应可以应用于对孩子们的教育中。
本书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刘儒德教授带领研究生和各位老师经过精挑细选、反复讨论,最终确定了66条心理学的规律和效应,并将它们分为教学、教育和管理三部分,以适用于教师的不同方面的工作。书中通过经典的实验、故事或者问题情境,降低理解难度,引起读者兴趣。其实对于教师职业来说,它本身就是针对心灵的工作,面对每一个鲜活的生命,我们只有尊重与珍爱,才能获得心灵的慰藉,所以必然要掌握一些心理知识。根据自己的学识水平,一直觉得心理学是比较晦涩难懂的,但读起这本书却没有那么困难。每条效应开篇的实验、故事或问题情境成功地把我引入了后面的内容解析中。自己的头脑中也不断浮现出遇到此类情况时的表现,感觉就像在讲身边的人或事,启发我深入地思考:这种效应我该怎样去实践,因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地掌握所学知识。
教学中的心理效应: u型记忆——系列位置效应,让我知道人记忆的规律,所以我在教孩子们识字时会把重要的放在开头和结尾,并经常变换顺序,以保证孩子们进行有效地记忆。同时也可根据遗忘曲线进行复习巩固。一节课的时间安排也要遵循此规律,前20分钟属于高效期1,后10分钟属于高效期2,新的重点的知识放在一节课的开始,中间低效期做练习,最后再总结重点知识。复习所学内容也要有周期: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晕轮效应”告诉我不要对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偏差,学习好的学生也有做错事的时候,学习差的学生也有优秀的一面,既要承认没有十全十美的学生,也要知道没有一无是处的学生,一定要实事求是,全面地掌握学生的信息,给学生以公正的教育。“南风效应”告诉我无论是对待学生还是身边人,用温暖、和缓的方式解决问题,总会比以暴制暴更有效果。南风饱含着真诚和信任,陶行知先生四颗糖的故事,就像那微微南风,拂过学生心灵的土壤,留下了一份温暖,培育了一份感动。
管理中的心理效应:“自己人效应”,解决生活中人际交往问题,以及如何融洽师生关系。对待第一次见面的陌生人如果能让其觉得你是他的自己人,也就会更容易满足你的请求。在观点、价值观、性格等方面一致的人,自己人效应就越强,这就是所谓的物以类聚,志同道合。作为教师,怎样可以产生自己人效应呢?这需要我们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设身处地的为学生考虑,使学生接受自己,喜欢自己,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霍桑效应”让我知道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的教育方式都可能通过教育对象的内心变化而产生影响。关注学生就是给其力量,让学生发泄内心的苦恼,从而缓解心理压力,才是真正地了解学生。
学习一些心理知识对教育学生有很大助益。本书中的一些心理效应,在我们平时的工作中也是常用的,只是我们并不了解,也没有意识到这些做法属于心理知识范畴。我们只有实践,没有理论依据。其实,这也是我不断阅读学习的目的,加强自身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