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过去了10天了,每次有个假期,都忍不住回家,但大三这一年,回家的次数少了,通话的次数也少了,或许是习惯了学校里的生活,或许心里觉得自己成熟了不少,不用再天天问好,又或许,似乎厌倦了天天慰问,说来说去渐渐没话,却依然没完没了的关心。
我以为,我长大了,我可以独当一面,我可以放开父母抓紧的手,我可以很好地自我生存。
可每当事务缠身,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每当自己受了委屈,却没有人可以哭诉,每当心情打了折扣,在那个夜深人静的时候,在被窝里,流着泪水,想的都是回家。
我才发现,其实,我还是个孩子。
今天,我就想来说说“孩子”这件事儿
1
从小到大,没有离开家过的我,在刚上大学期间,情绪屡屡崩溃,一个月回一次家,成了必须做到的事,而每次回家过后的离家,又成了最不想接触的事。
我记得第一次要离家返程上学,前一晚,在奶奶家吃完晚饭后,坐在沙发上,闷闷不乐。
妈妈说,别不开心了,又不是不回来了,下个月不就回家了嘛。
我还是不说话,但泪水在眼眶里不停打转,却不想让它流下来。
奶奶说,回去了就好好照顾自己,按时吃饭,多穿衣服,得靠你自己了。
我总容易被某一句话给触动,而那一刻,我再也忍不住,泪水不停地流了下来。
奶奶和妈妈看到我哭,不舍and不舍,也红了眼眶。
最疼爱我的两个女人,从没有放开过我的两个女人,
因为学业,因为不得不,所以没办法。
我是个恋家的孩子,我是个不喜欢离别的孩子,所以在大学初两年,我都保持着一天或者两天一个电话,一月回一次家的生活,然而每次的返程回校,我都啜啜泣泣。
现在,可能是习惯了,虽然不舍,但不再哭泣,我不希望因为我的不舍增加家人的不舍,也不希望我的难过让他们更加担心。
可是,每当坐上车,给长辈打电话,长辈的那一句关怀,还是能击中我内心最柔软的一块地方,我会哽咽,会希望赶紧结束这通电话,我知道,我还只是个孩子,一个永远放不开家的孩子。
我们总以为自己长大了,但家、家人一直是我们最能依靠的港湾,也是我们不论何时何地,都被挂记、被称为“孩子”的那片温柔乡。
2
家长总说自己是大人了,告诉我们大人是怎样的人,告诫我们说我们只是孩子,不能做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而在我看来大人,其实也是个孩子。
妈妈最害怕外婆,因为外婆念念叨叨,虽然说的都是真理,不过因为年纪大了,会重复好多边,耳朵听的都出茧了。
每次爸爸出差,妈妈都会懒得烧菜,懒得做饭,用八宝粥或者小面包搪塞一下自己,因为家里没人,我也不在,没人看着她,她就这么“懒”着,所以爸爸一出差妈妈就会瘦,有时候,我就会吓妈妈,“你要是再不吃饭,我就告诉外婆!”
这招特别有效,妈妈就会恳切地说“吃吃吃!别跟你外婆说。”
不只是吃饭,因为妈妈身体不好,但又是闲不下来的主,在家里拿着块抹布,东抹抹西擦擦,有时会闪了腰,爸爸很无奈,我也很无奈,我就会说“不许在家里干那么危险的活!要不然我跟外婆说,让外婆批评你!”妈妈笑笑,可怜兮兮地“知道了知道了。”
妈妈有时候会抱怨“你总是拿你外婆压我”
“那没办法,外婆会说你呀!”然后我就很开心很得瑟的笑。
妈妈白白我“看我怎么收拾你!”
从年龄上说,妈妈是个不折不扣的“大人”。
从资格上说,她是一位母亲,是一位有责任的“大人”。
但在外婆面前,她还是个“孩子”,一个害怕被家长责怪的孩子。
3
随着年龄的增大,成人—老人,都是大人,但仔细想想老人更像是个孩子。
我们有一种说法叫做“老小孩”。
老小孩是什么?顾名思义,年纪大的小孩,它是指人到了老年期间,会像个小孩子一样,有小孩子的脾气,有小孩子的个性,他们希望自己能被哄着,宠着,能百依百顺。
我有一个同学,有时候常跟我说她的奶奶。
她说她的奶奶就像是个老小孩,特别固执,特别任性,一言不合还要挂电话,有时候因为事多忘记了给奶奶打电话,隔天打过去奶奶就说“你都不打给我,我不理你了。”听起来是不是很可爱,是不是很像我们小时候,总是把“我不理你了”当成一句口头禅,然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会来哄我们这个宝宝。其实,他们也是。
年纪越大的老人越希望被关注,越希望家里有生气。
他们希望家里热热闹闹的,希望每次我们回去的时候都能告诉他们有趣的故事。
所以,我们应该给他们多一点关心,让他们觉得自己被爱多一些。
“孩子”这个词,不分年龄,不限时空。
任时光匆匆流去,我们依然还是那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