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1日 星期三 晴
爱因斯坦说:“我没有特别的天分,只是好奇心十分强烈而已。”
医学可能就是源于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的好奇,他想了解作为一个人的生理构成、身体结构。一位医学老师上解剖课时对学生说:“作为一个人, 能有机会了解自己的身体,是十分幸运的。”这是一个人对自己与生俱来的承载着自己的思想与情感的身体的好奇心。而“心理学”大概就是源于一个人对自己的精神的好奇,他想探索自己内心世界与深层的意识领域的秘密。
好奇心必然会激发一个人的求知欲、好学。强烈的好奇心催人求知、欲罢不能。小时候我特别喜欢看武侠书,有个情节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修习上乘武功,必须全神贯注,身心合一,否则一旦身心分裂,就容其“走火入魔”,比如金庸笔下的“西毒”欧阳锋、明教教主阳顶天。
是啊!我们的精神如果因循守旧、抱残守缺,那么我们也像练武之人一样,非但不可能修成上乘功夫,搞不好还会因为这样的身心分裂而“走火入魔”——对生活厌倦疲惫,心情麻木抑郁。所以,我们要保持一颗旺盛的“好奇心”,才会对生活充满热情、真诚、喜悦,才会让精神与身体更新基本持平,才会拥有真正的身心和谐。人的身体与精神本就是一体,应当同步发展。
人的生理发展依赖于身体细胞的新陈代谢,而我们的身体随着细胞代谢而日新月异,但是人的生命不仅仅是生理,还有心理;不仅仅是身体的,也是精神的。正是好奇心促进我们的精神像身体细胞一样新陈代谢。
当我们丢失了活泼的好奇心,也就丧失了精神生命自我更新的活力。“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缺少了好奇心的驱使,我们的精神生命会因为没有了活力而停止向前奔腾,最后成为暮气沉沉、浑浊不堪的死水一潭。即使人还未老,心却已经衰老了。
唯有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好学求知,才能通达“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如此,这个世界便总是一片新天地,每一天也都将是一次重生。
每个人自出生起就有好奇心,小时候对世间万事万物都充满了好奇,有着非常强烈的求知欲。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心逐渐退化,很多人只保留了学习和探索的习惯。而那些一直拥有好奇心的人往往更聪明、更富有创造性,也更容易成功。
如今认知越来越被精英阶层所垄断,“好奇鸿沟”正在形成,这个鸿沟加深了我们对互联网的依赖。通过智能手机、百度搜索、知网等,我们可以立即知道任何知识,回答任何问题。但是这样能使我们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吗?也许恰恰不会。真正的好奇心就是会持续地探究,并由此引发洞察力和创新精神。
“好学近乎知。”在任何时候都不要丢失了我们的好奇心。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心很容易天折的。当我们对什么都不再感到好奇的时候,我们就真的衰老了。
商汤王在自己的澡盆上刻了一句箴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一每每洗澡时,提醒自己:外洗身,内洗心一每天焕然一新。其实,我们的身体细胞每天都有死亡,都有新生,所以我们的身体确实每天都在更新。所以,我们的思想、精神也要跟得上身体更新换代的节奏,每天也得更新。
读书的时候,我有位老师学识渊博,不管你问什么问题他都会给你详尽的解答和分析,有次我就忍不住问他究竟什么原因导致他拥有如此渊博的知识。他回答说:自己每天睡之前总会问自己今天学习了新知识吗?如果没有,他就赶紧不睡了,花20分钟学习某个领域的新知识。如此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人类是一种感性的动物,不仅需要物质的满足,更多时候需要精神的支撑,精神给予的力量,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及颠覆各种认知观念。
在跨入中年以后,也许是想找一点兴趣来给这个年龄增添色彩,不知不觉为自己找回了多年前的许多嗜好——写日记,这个埋藏心里多年的愿望终于在不惑之年被自己悄悄地点燃了,内心的喜悦无法言语。
在工作之余,闲暇之中,总会情不自禁地找到这份好奇心,它不仅充实了我的中年生活、改变了认知、提升了思维能力、愉悦了灵魂,给余生注入了一份营养,让我的心灵不再孤单,将会永远保持好奇的心理,努力活成精神贵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