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吴老师在某个群里做讲座。主题是:如何解决孩子贪吃零食的问题。
记得当时在讲座最后,向大家推荐了两类方法:
一:给孩子导入健康饮食概念
很多父母不想孩子吃过多零食,要解决这个问题, 得绕道而行。
注意在平时生活中,给孩子导入健康饮食的概念。让他们知道健康的饮食结构,每种食物的比例该是什么样的,如此和孩子“讲道理”的时候就会比较容易。
结果 . . .
有妈妈听完讲座,回家之后这样对孩子说:
宝儿啊,好好吃饭,多吃糖不健康。
为什么呢?
因为这不是健康的饮食结构。
为什么呢?
. . . . . .
为什么呢?
妈妈说
我脑袋都快炸了!
这熊孩子道理一点都讲不通,
我这不是在给他导入健康饮食概念嘛?!
还没说几句呢就“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 . . . .”
根本进行不下去嘛!
* 关键点 "碎碎念"
学龄前儿童还处于具体思维阶段,他们逻辑思维能力不强,这是他们的特点。爸爸妈妈在给孩子介绍“健康饮食概念”的时候,可以通过画一张健康饮食的“黄金三角”图的方式进行。
爸爸妈妈在给孩子介绍“健康饮食概念”的时候,可以通过画一张健康饮食的“黄金三角”图的方式进行。
让孩子直观地看到:一天当中,人体需要多少米饭、面包、肉类、蔬菜和水果等。饼干、糖、巧克力在金字塔最顶上,只需一点点。
有了这样的概念和图,跟孩子讲道理就比较容易:
「糖在金字塔尖上,只能吃一点哦。」
孩子想起这个图,就比较能接受。
对孩子说「好好吃饭」、「好好玩」,孩子没办法执行;
对孩子说「照我说的做」、「听妈妈的话」「听爸爸的话」只会让孩子糊里糊涂地顺从。
二:启动孩子身体原本拥有的智慧
我们的身体原本就拥有智慧,会自主调节所需。
有一位妈妈,严格限制孩子吃糖,结果稍不留意,孩子就会偷糖吃,所以她花费了很多精力看管孩子,疲惫不堪收效甚微。后来经过我的劝说,彻底放弃对孩子的限制,果然孩子疯狂吃糖果。这样过了1个星期后,孩子开始有选择,因为糖可以随便吃,孩子对吃糖的兴趣也越来越少,现在只吃少量高品质的糖果。
孩子吃糖,吃到血液里含糖量平衡了,舒服了,干嘛还要继续吃?难道要一直吃到心脏负担加重?那肯定会不舒服啊。这原本不需要任何人教育,因为没人愿意跟自己的身体过不去、怎么难受怎么来。如果人类这个物种进化到今天的结果,是不受限制就会把自己搞坏,那这个物种早就灭亡了。
结果 . . .
有妈妈听完讲座,回家立马买了一大包巧克力给孩子,孩子欢天喜地跑来吃,妈妈强忍着心中一千匹“羊驼”奔腾而过的愤怒,一包一包狠狠地给孩子拆开来吃。
吃吃吃!
今天随便你吃!
? ? ! ! !好 . . .
结果当天晚上孩子就肚子疼了,于是:
吃吃吃,让你吃!你看,肚子疼了吧?!
. . . . . .
让你不听话!快喝点热水!
. . . . . .
你以后还听不听妈妈话了?!
. . . . . .
妈妈说
看着他津津有味地在那里啃巧克力,我恨不得一把抢过来丢在地上。这方法实在是太煎熬人了,还没效果。因为第二天他“好了伤疤忘了疼”继续没完没了地要巧克力吃,唉!
* 关键点 "碎碎念"
我哩个天,这位妈妈是和孩子“有仇”不?!
如果我们无法打心底里理解和认同这个“孩子身体原本拥有智慧”的道理,只是依样画葫芦地照搬执行的话,其实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就已经慢慢偏离轨道了. . . . . .
孩子的身体原本拥有智慧,当他们因为自己的行为体味到了“自然后果”时,孩子会感到难受,此时孩子需要爸爸妈妈的接纳与安慰。如果这时候爸爸妈妈还要抓紧机会对孩子“教育”的话,就会变成了一种“落井下石”,让孩子感觉到愤怒与失落。这样一来,孩子的注意力就会被吸引到与父母情绪上的对抗上去,而非事件本身。
你瞧,好端端的一个方法,就被这样给玩坏了. . . . . .
点睛之笔
学方法没错,但需抓住根本与关键,领会精髓而非照搬套用。
关心则乱,养孩子难就难在大人对于自身情绪的把控上。要始终记得,我们所做的一切,出发点是要让孩子体会到我们对TA的关心和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