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行业:蓬勃发展,引领能源转型新篇章

在当今全球能源转型和电动化的浪潮中,储能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成为推动能源体系变革的关键力量。本文将深入探讨储能行业的发展概况、应用情况、市场容量及未来发展趋势,为您揭示这一领域的无限潜力。

一、储能行业发展概况

储能,即能量的存储与释放,是通过某种介质或设备将一种形式的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较为稳定的能量形式,并在需要时以特定形式释放出来的技术。根据储能原理的不同,储能技术可细分为机械储能、电磁储能和电化学储能等。其中,电化学储能因其受地理条件影响小、建设周期短、能量密度大等优势,成为当前应用范围最广、发展潜力最大的电力储能技术。

近年来,全球储能项目数量及装机规模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据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全球储能项目库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底,全球已投运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到289.2GW,年增长率高达21.9%。新型储能技术尤其引人注目,其累计装机规模达到91.3GW,是2022年同期的近两倍,其中以锂离子电池为代表的电化学储能技术继续高速增长,年增长率超过100%。

在中国市场,储能行业的发展同样迅猛。截至2023年底,中国已投运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到86.5GW,占全球市场总规模的30%,同比增长45%。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首次突破30GW,功率规模达到34.5GW,能量规模达到74.5GWh,功率规模和能量规模同比增长均超过150%。这些数据充分表明,中国储能市场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成为全球储能市场的重要力量。

二、储能应用情况

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场景广泛,主要包括发电侧、电网侧和用户侧。

发电侧:新能源发电(如风电、光伏)受自然条件影响大,输出功率存在间歇性和波动性。通过配置储能系统,可以平滑电力输出,缓解新能源发电对电网稳定性的冲击,提高电力消纳能力。

电网侧:传统电网设计遵循最大负荷法,导致投资成本高、资产利用率低。电网侧储能技术的引入,可打破这一原则,促进电网扩容升级,节约投资成本,提高资产利用率。同时,储能系统还能在电网故障时提供应急电力,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用户侧:用户侧储能主要应用于工商业和居民领域。通过配置储能系统,用户可以在电价低谷时存储电能,在电价高峰时释放电能,实现削峰填谷,降低用电成本。此外,储能系统还能提高用电稳定性,减少停电损失。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和智能电网的发展,用户侧储能需求将进一步增长。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需求与新能源发电的不稳定性相结合,使得在用户侧建立储能设施成为必然趋势。通过构建局部微电网系统,将“电源”(光)、“储能”(储)和“负荷”(充)连接起来,实现新能源的自发自用和与大电网的双向连接,减少对大电网的冲击。

三、市场容量及发展趋势

全球储能市场容量持续增长,未来发展空间巨大。根据CNESA的预测,随着新能源发电占比的提高和电网对储能需求的增加,全球储能市场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特别是在中国市场,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和储能政策的不断完善,储能市场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1. 锂电池关键材料价格下降助推储能系统普及

锂离子电池作为电化学储能的主流产品,其成本受关键材料价格影响较大。近年来,随着锂电池生产技术的快速进步和市场供需关系的改善,锂电池关键材料价格逐渐下降。这将大幅促进储能系统需求的释放,带动储能市场规模的发展壮大。

2. 储能技术迭代加速推动市场增长

储能技术的不断迭代和创新是推动市场增长的重要动力。目前,国内多家电池厂商已推出300Ah以上容量的电芯产品,并展开500Ah+、600Ah+等更大容量电芯的技术储备。同时,液冷方案正逐渐替代风冷成为主流的储能系统冷却技术,进一步提升了储能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 工商业储能成为增速最快的分支

随着中国各地峰谷价差进一步拉大和锂电池成本下降,工商业储能的经济性越来越明显。2023年用户侧工商业储能装机量(锂电池储能系统)或将接近2GWh,未来几年仍将保持高增速。工商业储能将成为储能赛道中增速最快的分支之一。

4. 海外市场需求旺盛推动储能企业出海

海外市场对储能产品的需求持续增长,为中国储能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除了传统欧美、澳大利亚、日本等主流市场外,东南亚、非洲及“一带一路”国家等也成为重要目标市场。越来越多的储能企业选择出海寻求出路,以拓展海外市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