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赞我(zaneds.com)独家冠名】
孔子说:诵书读书,与古代居;读书诵书,与古代谋。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法宝,全在于开口诵读经典。通过口开舌通心的诵读,心窍易于呼出,心身与圣人神、气相通,同处于相同的精神境界,是何等的滋味!
那么《老子》是怎样用“道”来解释“宇宙的根本真理”呢?他用了一句话:“道生一,一生为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如《易经》通过观察“白天与黑夜一天的自然变化”来了解大自然的规律一样,“道生一”在这里指大自然一天的时光。“一生为二”指的是一天有“白天与黑夜”这两个时间段,用“阳”表示白天、用“阴”表示黑夜。从白天到黑夜,或者从黑夜到白天变化的动态即“冲”,表示“阴阳”二气互相涌摇、相互激荡,互相作用之意。一“阴”一“阳”经过“冲”后,形成“和”,此谓“二生三”。有如一个温室里的温度,用“热气”表示“阳”,用“冷气”表示“阴”,“和”就表示“热气”和“冷气”相混合、平衡(即“冲”)后形成的状态,即“暖气”。起着决定性的本源是“阴”和“阳”,经过两者均衡后的“和”,既不偏向“阴”,也不偏向“阳”,而是一种阴阳平衡的状态。这样,“阴”、“阳”和阴阳平衡后的“和”便构成了万事万物的基本点。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只要有不平衡的状态出现,即有“阴”与“阳”的状态出现,“和”就会随之诞生,这一周而复始的万事万物进行运动的规律被老子扑捉到了:“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古汉语词典》里,这个道家所说的“道”为万物之源。
《老庄. 天地》有言:“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
回过头来看看“道”字的演变:
最早期的“道”字,下面是“人的头部”,“头部”的上方是一个“象意符”,脉络与天相连,意与天相通,四边外围的几笔,象征四通八达。表示人与自然相通,有 “天人合一”之意。
钟鼎文时期,“道”字的中间变成“一个弓着腰站立的人形”,一个比较恭敬规矩的形象。增加了“恭敬地对待万事万物”的意思。
大篆时期,“道”字头上的“三竖“,表示头顶之上的三缕气流,与天意相通。强调“打开自身能量与天合一”的意思。
小篆时期,这个字的左半部分开始出现行动,走路的形状,开始强调“遵循大自然的规律,迈开脚步行事”的意思。
秦汉和唐时期,已演变成现代用的“道”字。
至于近代“道”字演变为简体:把其中的“首”改为“刀”字。不知甚解,所幸没有推行。
承载历史的演变,结合《老子》、《庄子》的内涵,简单地说,这个“道”字 ,中间的“一”表示宇宙的万事万物;上面的“两个点”,表示宇宙的万事万物包含“阴”与“阳”这两个基本点。这两者与下面的“自”字与“走之底”一起,表示人们应敬畏自然,与天意相通,走遵循自然规律之路。
读经典,诵经典,古人还特别强调:“临江临河”,更能心旷神怡,达到“天人合一”的觉悟。
附:《老子赞》东汉.钟
五千言是神仙经,
解得玄机大道成。
立教千秋宏普度,
问谁悟得妙中精。
参考文献:
1、黄向军的国籍速通《老子篇》。
2、朱恩田的《重读老子》。
3、熊春锦的《德慧智慧性图文思维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