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互联网行业的竞争激烈,谁都想霸占互联网这个市场,但是市场这么大,我想一个公司是吃不下的,对于互联网行业市场来说,能达到相互融洽的发展是最好的局面,都是为了市场的生态化。近期阿里巴巴和腾讯为了支付系统的市场竞争的是相当的激烈,可谓是重金的砸向市场,我想最重要的还是希望用户自己去选择,都是两个支付系统,当然是哪个方便用户就会使用哪个,以用户为中心来说,我像企业竞争的不应该是市场,而是以用户为中心,怎么去改善产品。
同属于马家人就不要打架了
现在阿里和腾讯的掐架一冒出来,就知道是重量级的竞争,网民在网上留言也都在说,都姓马,同属于马家人,就不要打架了,以免回来家的时候伤了和气,虽说是玩笑话,但是也不是不对,这两个企业都是大数据研究者,只不过阿里是综合电商数据,腾讯是综合信息服务数据,其实是可以完美结合的。
真的没必要产生重大的竞争,最后争的面红耳赤,损失巨大,后期可能还要从用户手中去赚取,对于商家和用户来说都不是好的一面。
如果真正竞争起来,按照现在互联网+的时代变化来说,可以说是势均力敌,但是以互联网趋势的战略布局来看,应该是马云是比较有优势的,也有可能是两败俱伤,这样的局面就是后者居上了,很多企业都等着你们两败俱伤呢,其实我也等着呢哈哈哈。为什么说马云会更胜一筹呢?
对于现在布局互联网+ 的趋势,阿里基因属性比腾讯更胜一筹
路林欣分析马云阿里系的发力,与另外马化腾的腾讯完全不同,阿里以电商属性为基因,最早完成了基于国内的中小商业的布局,并且很明显,阿里以领先的电子商务收入数据,正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实体经济,比如传统商场的生意衰落等现象。互联网+的行动结合也更加直接,由于提前与传统企业的融合度深,高德地图的这次发布的公共服务平台,也是初露狰狞,直接服务于政府和企业。
由于电商属性,阿里在于传统行业结合改造时会更加直接,并且拥有自己的流量入口,比如支付宝钱包、淘宝手机端以及常常被大家忽略掉的微博平台。这三个平台有效的解决了移动互联时代阿里的流量问题,是绝佳的入口,因为都是嫡系,所以数据的打通使用又形成了新的三合一格局,就是三个入口,一个平台。
如果把互联网看成是一个平台,或者说看成一种基础的设施,它慢慢地将会渗透到行业整个社会里面每一个部分。淘宝、天猫解决电子商务问题;蚂蚁金服解决互联网金融、城市公共服务;菜鸟网络解决物流问题;支付宝提供支付平台支持;阿里云则是整个的技术支撑,具有商业属性基因的阿里系优势更加明显。最关键的是,阿里的电商基因培养了中国用户的使用习惯,在竞争中优势明显。
显然腾讯和阿里走的路不太一样,不会面临最直接的冲突。与此相比,腾讯的互联网+之路,则处处显示与阿里相近,这也跟腾讯自身的发展特点相关,早期被业内诟病的“模仿、抄袭”,也显露不已,比如阿里有天猫,腾讯有易迅,阿里有支付宝,腾讯就上财付通和微信支付,但基于腾讯主体的娱乐属性基因,差距依然是鸿沟,今年3月艾瑞发布的报名显示,截至去年底,支付宝占2015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市场份额达82.3%,这样的数字对于腾讯而言,并不是那么轻易容易面对。
腾讯基于微信的流量入口的优势,也是劣势,因为强大的社交基因的前提下,微信这款产品,不会做的过重,相比之下,阿里有了自己的三个嫡系流量入口,在互联网+的多样化服务需求之下,面临政府、企业、用户、商家之下,腾讯还急需多个流量入口和独立产品支撑,对于加微信的方式,并没有明显的优势,门户流量入口优势匮乏。
所以相对来说,马云和马化腾的竞争还是马云稍微略胜一筹!
互联网自媒体人路林欣总结:纵观三大BAT的互联网+生态战略争夺,目前阿里和腾讯的支付市场抢夺战可能才刚刚开始,但观察阿里巴巴拥有庞大的全产业业务链条,特别是基于下游业务的传统产业。且阿里巴巴在上市前收购了大量的基于上游的互联网企业,尽管腾讯也同样收购了属性相似的一些企业,但由于天生基因不同,很难形成互联网+的完美结构,相反阿里在竞争中的优势已经非常明显,腾讯若想收复失地,靠这种近身肉搏战,我想是处在劣势的。
作者: 路林欣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