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在各大媒体、论坛搜索关于校园霸凌的话题,看到广大网友纷纷匿名或公开的讲述自己类似的经历,引起了公众的强烈共鸣,也将我拉入了思考之中。
在我看来,校园霸凌实际上是一种权力不平等下的欺凌与压迫,这种欺凌包括语言与肢体上的攻击,以及团体之间的排挤,并且伴随着破窗效应——当某人开了个不好的头,而没有受到惩罚时,很容易会造成他人的盲从行为。而更令人感到害怕的是,这种校园里的欺凌往往会被当做小孩子不懂事而被模糊化,导致学生在遭到欺凌时不被家长老师重视,没有途径去解决问题,最终在身体与心灵上都收到了严重的损害。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抽离出其中的共同点,是因为社会中各种角色没有做到对个人人格不分年龄地给予尊重。老师、学校过于追求成绩而忽略部分学生精神生活的发展与异样状态,忽略了对学生的人格给予足够的尊重,仅仅将学生之间的矛盾看做孩童之间的小打小闹。部分老师认为孩子之间的矛盾都是暂时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消失,从而不能有效的加以制止与劝导。当这种攻击上升为侮辱性的并且为具有持续性时,单纯依靠学生的自我调节是不能摆脱这种困境的,从而酿成悲剧;家长也没有对孩子的人格给予足够的尊重,不仅是没有正确地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待提升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自我人格尊重与尊重他人人格的教育意识不够强。应当将孩子当做如同自己一样的有着同等的尊严,教孩子分辨什么是小打小闹开玩笑,什么样的行为就是对自己有真正伤害的。当有害自己的行为出现时,要勇敢地提出问题,清晰地表达自己面临的困境。然后坚定地站在她们身后,为他们提供保护的后盾。对于霸凌者,心智尚未成熟,没有树立起尊重意识,没能置身他人角度想问题,一味地将自己的不满宣泄到弱小群体的身上。对于受害者,不能及时发现问题,没能认识到自己正在受到压迫欺凌,也没能清楚准确地表达问题。以及旁观者的冷漠,在校园暴力里,旁观者就是施暴者。有时校园暴力不是一个人的暴力而是一群人的冷漠,人情的冷淡和人格的漠视将受害者逼向悬崖。
在东野圭吾的小说《恶意》中,当施暴者被问到为什么只欺负这个孩子时,他们说:“没什么原因,就是看他不爽而已。”最可怕的问题不仅仅是施暴者变态的施虐理由,而是被虐待者死亡,不会对施虐者产生任何影响。三澄美琴在《非自然死亡》中这样讲到:他们一定会转学,改名,开始他们崭新的人生,彻底忘记你的死,开开心心地活下去,他们也丝毫不会感受到,你的痛苦。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在《开讲啦》中说过:如果孩子被打,支持打回去。“打回去”这三个字并不是让孩子通过暴力的方式制止被欺负,而是要有足够的勇气站起来抗争,不能忍气吞声,学会通过家长,老师,社会这些渠道让施暴者受到惩罚。如果不反抗,被欺负的孩子会渐渐失去对善恶的判断,从而在心里埋下痛苦的种子,终其一生都会深陷阴影。施暴者,会觉得自己做的不是错事,并且不用承担任何后果,反复如此,永远都是恶魔。都说人之初性本善,但孩子会受到身边太多因素的影响,他们无法判断是非善恶,只能通过暴力发泄情绪,没有自控力。
雪崩时,没有一朵雪花是无辜的。校园本是一个美好纯洁的地方,但是由于人们缺乏对人格尊重的教育,校园对于受害者来说变成了与地狱一般的地方。尽管现在已有《反校园霸凌法》或《惩治校园霸凌法》的提议,也对校园霸凌行为作出明确界定认定标准,使校园霸凌与青少年犯罪、学生间嬉闹作出区分,使惩处有依据,但这都只是事后解决问题的办法。而要从源头出遏制这种事情的发生则必须从思想上进行改造,帮助每一位社会参与者树立起尊重他人人格的意识,让每一片“雪花”都能和谐地生存,展示自己耀眼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