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什么时候应该合作?也许很多人会回答「信任」:信任触发合作,合作引发共赢。但真的如此吗?古语有言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而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如果信任是合作的前提,那么将导致我们丧失更多合作产生的机会 —— 一个陌生但合适的合作者可能因为信任建构的漫长周期导致被他人捷足先登,最终影响收益的持续性。
那么决定合作的更好前提是什么?美国政治学家、密歇根大学政治学和公共策略教授罗伯特·阿克斯罗德(Robert Axelrod)教授给出了完全不一样的回答 —— 关系的持续性。在一个可憧憬的未来下,双方只要建立了对时间的期望,就能通过试错、模仿成功者等方式达成合作。
这一点非常反常识,但历史给出了见证。
第一次世界大战西部前线的英德敌对士兵,在彼此对抗的战壕中居然发展出了一套「自己活也让别人活」的作战系统,试看当年参战士兵的战后回忆录:
当我在A连队喝茶时听到一串射击声,我们就走出来观看出了什么事。我们发现战士们和德国人都正站在自己的堑壕外的土墙上。突然一阵炮火打来,但没有造成伤亡。这时双方跳下土墙,我们的士兵开始骂德国人。这时立即有一个大胆的德国人跳上土墙大声喊道:「我们很抱歉,但愿没有人受伤,这不是我们的错,这是该死的普鲁士炮兵干的。」(Rutter 1934,p.29)
敌人堑壕后面的道路上挤满了运送食品和水的车辆,把它炸成一片血迹是很容易的事......但是总的说来这里是平静的。如果你不让你的敌人得到他的食物,他的补救办法很简单:他将也不让你得到你的食物。(Hay 1916, p.224-225)
射击在七点发生 —— 如此地有规律以至于你可以用它来对你的表,......它总有一个相同的目标,它的范围是很精确的,它从不打偏,也不打在目标的后面或前面。⋯⋯基至有些好奇的家伙在七点前一点点,爬出来看这突然的射击。(Koppen 1931,p.135)
这种战术的特别之处在于,相同的小股部队要相互接触很长时间,他们知道他们的相互接触将持续下去。一旦相互作用有可能持续较长时间时,对策者就会一起关心他们的未来,彼此合作的可能性就产生了。所以我们看到,他们从你死我活的作战原则中,在最不可能产生共识的敌对者之间,萌生了一报还一报的合作模式。
阿克斯罗德教授的这一观点符合他秉持的「一报还一报」原则:
如果对方合作(一次),我就合作(一次),如果对方背叛(一次),我就背叛(一次)
因为「一报还一报」只有一步记忆,这种只有短期记忆的独特设定,在从不首先背叛的原则加持上,大大提升了对未来畅想的可能性,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获得了与他人产生持续合作的更高收益。
这也带来了另外一个相关启发 —— 友谊并不是合作进化的必需品。它提醒我们,在适当的条件下,应该为不同交际场域设置差异化的认知边界,以对自我的判断与行为进行约束,避免原本适用自我或亲密关系的价值观/信念/原则自动投射到非相关场域的人身上产生冲突,进而对自我造成莫须有的冲击。因为我们很多时候的困境都来源于一套自我坚守的原则受到第三方不同层次的挑战而产生的无所适从。从长远看,双方建立稳定合作模式的条件是否成熟比双方相互信任要重要的多。
Ref
《合作的进化》Robert Axelrod
23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