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推出了《中国诗词大会》,让主持人董卿火了一把。温婉的声音,如兰的气质,再加上优雅沉稳的气质,让人认识了另一个不为人知的董卿。
当各大媒体和网友把焦点都集中在主持人董卿身上的时候,我们可曾想过,能够让董卿和选手熠熠生辉的是什么?是中国古诗!正是中国古诗的美撑起了这一档墨色生香的节目,而这个节目,抛去赛制的因素,却让我看到了生活并不是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而关于古诗词的美,让我陷入了沉思。
一、中国的古诗词,究竟美在哪里?
诗,文学体栽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中国传统诗歌强调意象和意境。汉字通过节奏和韵律描写出一种意象,而进而通过欣赏者的内心烘托出一种意境。
因此,诗的美,来源于对于意象和意境的描写。
1、意象。
通过对汉字的精细考究,精细雕琢,为的是形成一种反应生活的意象。而当读在欣赏诗词形成意象后,诗所营造的宏观的画面感油然而生,进而通过意象形成的意境。然而,当读者回过头评析诗中的每一个字的时候,才发现,字字珠玑,句句循理便是中国古代诗词最引以为傲的地方。从处理文字的角度上可以做到丝毫不差。
2、意境。
意境是读者在处理诗词形成的意象后再大脑中所形成的境界,这种境界类似于品茶的回味甘甜。中国诗词的意象有的如江南烟雨一般朦胧,有的如沧浪大漠烦人孤雁,有的如黄沙上的金戈铁马。不同 不诗词带给我们不同的冲击,意境之中和作者产生短暂共鸣,恍若自己也身在其中。这就是诗的意境的美,意境之美让我们和作者的思想高度共鸣。
无论是通过技术对字字珠玑的诗句进行意象的技术分析,还是升华到和作者共鸣,对诗的意境进行美学的赏析,中国古诗词的美都选选的超乎了我们对美的想象。
二、中国古诗词的美,为什么长大之后我们才会有切身体会?
我相信不仅仅是我一个人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古诗词的美为什么直到当今社会,而且要以一个电视栏目的形式唤起我们对古诗词美的感悟?
1、应试教育,让每一个学生打开古诗词的方式不对。
我记得上小学的时候,学校的语文老师曾经发给我们每个人一本《唐诗三百首》然后趾高气扬的告诉我们,暑假全部背会了,开学考试。正是因为这一句开学考试,让每一个学生绞尽脑汁的去死记硬背这三百首古诗,而记忆的方式千奇百怪,要知道,让一些不理解意境和意象是什么的小学生去死记硬背生涩的古诗词,何谈欣赏古诗词的美。那个年龄的孩子们,关心的只是获得高分的结果,过程如何,老师不关注,学生也不关注。正是由于这种错误的打开方式,让欣赏古诗成了一种量化成绩的手段,某些方面,应试教育的失败就在于把不应该量化的内容一刀切的量化处理,把没有标准答案的意境范畴的东西固定在评分标准上。
2.放下书本走入社会,读书离我们究竟有多远?
很多人说这个年代是一个浮躁的年代,是一个利益至上的年代,这句话不算全面,但有一定的道理。不得不承认,但我们走入社会以后,一切就变得太过于赤裸裸,也太急于求成,而原来我们用十几年积累的工匠的品质顷刻间烟消云散。
扪心自问,当今社会,有多少人可以踏踏实实的看上一本书,听一场音乐会或者去一次博物馆?又有几个人可以不计结果的去专注于某些事?成功学当道的今天,火了碎片化阅读以及攻略技巧类的文字,而真正属于美的部分长期缺乏让人认识的通道。这个社会,太需要工匠精神了,用工匠的手经过时间发酵,才会留下传世之物,犹如古诗,即使文字经过千年,也会让懂它的人感觉到它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