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都说大宝照书养,二宝照猪养。
刚生了大宝的时候,一切都是新鲜的,加之我本身也是个喜欢娃的妈,对大宝的抚育,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做得很到位。
纸尿裤、奶粉,几家比较,认真研究、多看评论,选出最适合宝宝的那个。
每天的作息非常有规律,一日三餐营养搭配,早上户外活动,中午午睡,晚上9点前入睡。睡前一定讲故事。
各种节日都创造让孩子亲身体验的机会:春节和孩子一起包饺子、元宵节一起包元宵、春秋季带孩子去公园赏花、中秋节全家晚间赏月、圣诞节装成圣诞老人送礼物……
除了践行,理论也得跟上,宝妈是个爱读书的妈,带娃之余不忘充电,跟其他宝妈交流起来深度上也是更高一筹。
那些年,宝妈带娃的用心和专注在亲戚圈和朋友圈里堪称典范。大宝从小养成了很好的习惯:牙齿未蛀过,眼睛没近视,很早就学会自己用筷子吃饭,对大自然充满好奇,在学习上也始终有自己独特的兴趣……
2
二宝降生前,我以过来人的沉着和老练预想着家庭里即将发生的变化,还经常挺着圆鼓鼓的肚子做着比一般人还要多的工作和家务。不过,在那个时候,事情能有多少呢?
二宝出生后,全家人的劳累程度不单单是乘以2,可能要3倍到4倍。毕竟精力有限,当你感到顾了这个顾不上那个,顾上那个顾不上这个的时候,那种挫败感就会油然而生。正巧赶上大宝刚刚入学,一系列的小学适应问题,在父母因二宝的出生减少了对大宝的关注度后,逐渐放大。
父母对两个孩子的精力分配问题,两个孩子之间的关系问题,大宝刚入学的适应问题,小宝刚出生的各种问题……好了,一系列的新课题交织在一起,在情绪最易失控的“每晚七点半”,家里总要上演哭泣大戏,大宝憋得难受:哭!,小宝跟着哼哼:哭!,宝妈也委屈得不行,真想:哭!
日子一寸寸走过,每一小步都不轻松。转眼间小宝三岁了,每每看着她熟睡的脸庞,我都有种不敢相信这么可爱的孩子竟是我生的感受,她在相貌上继承了父母的优点,嘴巴特别甜,能察言观色,还会根据家人不同的个性特点启动不同的应对模式。
这是二宝希望自己得到爱,也希望所有人能因为她的到来而开心,发展出的天生的周旋能力吧。
3
一个朋友问我,我猜你带二宝还是那么投入,做的特到位吧?
我的一句:每天只想着把他们都喂饱——惹得朋友们一阵笑声。
讲真,两个孩子上学和家里的繁杂事务,足以消磨你原先恪守的科学育儿的耐心。
大宝小的时候,每年元宵节我们都一起包元宵,一方面给孩子留下更深的节日印象,一方面也创造亲自动手尝试的机会,发展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自从小宝出生后,我们不知不觉地放弃了这个繁琐的仪式,直接买来水煮汤圆,过起了省时省力的元宵节。小宝没有了大宝的那般体验,失去了亲手制作了解汤圆形成的机会。
比起大宝,小宝在三岁前零食业吃得多了一些,电视看得多了一些,动手体验的机会少了一些,与大自然接触的时间更少了许多。
这是怎么回事呢?小的跟大的一起就不知不觉地吃起了她这个年龄本不该早早接触的零食和电子设备,有时候外出玩,也需兼顾大宝的需求,没法儿总做大宝看不上眼儿的手工或在公园里兜兜转转。
因此小宝的语言沟通能力强,理解力也强,但在动手能力、创造力、想象力方面获得的发展机会少了许多。
4
对二宝的歉疚感时不时地冒着泡,在你说服自己大家都是“大宝照书养,二宝照猪养”的时候;在你告诉自己已经尽力了,两个孩子本来就各有不同,各有千秋的时候;在你想偷偷懒,不愿再那么费力,特别为二宝创设她这个年龄适合发展的外在环境的时候……
妈妈总会有一种歉疚的情绪,曾经看过一个美国妈妈写的一首诗:《都是妈妈的错》,不由地感同身受。当孩子遇到什么问题,第一个要怨的人,总是妈妈。因为妈妈是最能包容他们,也是最愿意理解、倾听和改变的人。
这里的怨,在妈妈的包容、理解、倾听下,会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转变为他们将为自己负责的态度。
虽然分配给每个孩子的时间必然打对折,可对于二宝珍贵的童年来说,只有一次,对于二宝来说,她的妈妈也只有一个。
今天,我特意在上班的路上买了糯米粉和豆沙,准备晚上和两个宝贝一起包汤圆,
歉疚就不必了,要把满满的爱包在汤圆里。
尽管麻烦一点儿,对每个宝贝的童年,我都想慢一点、慢一点地陪她们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