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带孩子去游乐场玩耍,孩子玩的开心,我也感觉欣慰。可到了回家时间,孩子仍然满场跑来跑去,就是不回家。好不容易逮到孩子了,她又给我上演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哭戏。费尽心机、威逼利诱之后,孩子终于不情不愿地跟着我回家了。经此一役,孩子的开心没了,只剩下委屈,我呢,欣慰全无。
相信大多数父母们都会遇到这些相似的场景:带孩子去超市,他哼哼唧唧要新玩具,虽然家里已经有了一样的;带孩子去做客,到了朋友家不过半小时,他又哭着闹着要回家;你在打电话,让孩子安静地玩会积木,结果他噼里啪啦把积木扔得满屋都是。
面对这样的情况,父母们大都采取以下三种方式来解决问题。一是通过大声训斥,甚至打骂来让孩子听话。二是顺着孩子,只要孩子不哭,那孩子说啥是啥,要啥给啥。三是给孩子讲道理,通过奖励机制来转移孩子注意力,比如孩子停止哭闹就奖励一个棒棒糖。不过这几种方式,都存在一定的缺陷。训斥打骂孩子吧,父母会后悔自己的暴躁;顺着孩子吧,父母又担心溺爱会让孩子没有界限感;获得奖励的孩子,下次就不会这么简单就配合父母了,而是学会了提出新的、更多的要求来让父母满足自己。
家有状况不断、会哭会闹,又自带鬼灵精属性的“熊孩子”,父母总忍不住仰天长叹:“为啥别人家孩子又乖又萌,我家孩子又闹又皮?”那么,父母们怎样才能走出这一困境,培养出乖巧合作的“别人家孩子”呢?我想,《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书,可以给我们答案。
在《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这本书中,作者金伯莉·布雷恩认为:情感引导是一种饱含尊重和温柔的生活方式,是充满关爱的人性化教育方法。它会帮助我们培养出一个快乐、友善、坚强、自立且有责任感的孩子,并和孩子建立起一生的亲密关系!
在深入探讨情感引导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本书和它的作者。《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这本书出版于2011年,是世界上第一本提出“情感引导式教育”的经典之作,是一本奠定父母与孩子一生亲密关系的情感引导书。作者金伯莉·布雷恩,是美国注册家庭与儿童心理治疗师,也是最早在世界上提出"情感引导式教育"的儿童教育专家,同时也是两个优秀孩子的母亲。她曾先后担任过幼儿园教师、儿童心理治疗师、儿童防虐待项目组织者和家庭教育项目负责人,这些工作经历也让她有更多的机会去践行情感引导的教育方式,再加上她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多年的育儿心得,最终成就了这本《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01什么叫情感引导?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全书围绕情感引导式教育展开,那什么是情感引导呢?所谓情感引导,就是向孩子传授情感规则,让孩子懂得怎样去分辨不同的情感,并能够用恰当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通过科学的引导,父母可以根据孩子不同的发展阶段,选择合适的方式来帮助他们认知情感并表达自己。
比如孩子正玩积木呢,妈妈喊孩子吃饭,孩子不理睬,妈妈上前直接把积木收走,孩子大哭。这时候,妈妈可以温和地问孩子是不是妈妈拿走积木很难过,因为没玩够,想接着玩。孩子如果点头,那妈妈可以说:妈妈也觉着积木很好玩,可是哭闹没有用。而且不吃饭的话,就没力气,下午也没法玩积木了。孩子如果说下午也要玩,那就跟孩子说我们先吃饭,吃饱有力气,可以玩个够。这个过程,就是简单的情感引导。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感受他的情绪,并引导孩子说出来,最终达成一致—先吃饭再玩。
02为什么教养孩子需要情感引导?
我们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常常会犯以下几种错误。比如轻视和低估孩子的感受,当蹒跚学步的孩子不小心一屁股坐地上的时候,家长看着没摔疼便哈哈大笑。可是摔倒的时候,虽然不疼,但孩子内心是害怕的,家长却忽视了孩子的感受。比如前面提到的奖励机制,一个棒棒糖可以让孩子听话两三次,之后可能就不管用了。我们应该让孩子知道,即使没有棒棒糖,他也应该懂礼貌讲规矩。比如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有的家长会说,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父母脱口而出的威胁,会让孩子胆小怯懦,破坏孩子的安全感。
情感引导可以让父母们避开这些错误,促进和孩子的沟通,加深感情,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情感引导也会帮助孩子学会认识、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学会如何恰当的沟通和交流,学会如何解决问题。情绪稳定,善于表达的人,总是能和他人愉快相处,也更能适应这个复杂的社会。
03在教养过程中,如何做好情感引导?
做好情感引导,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了解孩子的性格和发育阶段。首先,父母要细心观察孩子,看他平时各方面的表现,以此确定孩子的性格,然后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来调整情感引导的具体方式。其次要认识不同的发育阶段,据此设定合理的、可达到的目标期望值。比如通过情感引导,你能成功转移2岁孩子的注意力,但是不能要求他们逻辑清晰地表达自己。
我们弄清了情感引导的前提,那么如何开展情感引导呢?
1.播下合作的种子。我们要让孩子提前知道,在某种情况下会发生什么事情,以及他应该怎么做。比如我们要开车带孩子去旅行,就要提前告诉孩子:我们要开车去玩,大概需要坐车一个小时,在车上不可以开车门和车窗,很危险,安全到达游乐园才能下车去玩耍。孩子提前有了认知,就更有可能合作。当然,为了让孩子保持安静,我们也可以提前准备两三个孩子喜欢又适合车上玩的玩具。
2.观察和判断。我们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关注他的行为,体察他的需要。比如孩子在车上坐不住的时候,我们要问他是不是困了、渴了或者无聊了。困了就找个合适的姿势小睡一会;渴了就喝点水,无聊了,就给孩子讲个故事或者玩个游戏。按照孩子的需求,给予对应的满足。
3.有效聆听。说到聆听,大部分家长都认为自己这一点做的不错,事实上,我们通常忽略了聆听的有效性。比如我在做饭,孩子跑来说:“妈妈,我是魔法师,我把你变成小青蛙了。”我随口说“哦,你真厉害。”孩子说“妈妈是青蛙,要呱呱,不能说话。”然后就跑去找爸爸玩了。你看,我虽然听她说话了,也回应了她,但这明显是不走心的敷衍,没有给她积极的回应。这种聆听,有效性就极低。良好的聆听,不仅意味着我们要用眼睛和耳朵去关注孩子,有时候还需要观察他们的肢体语言,专心听他们说的话,理解他们的想法。
4.体察并理解孩子的感受。当孩子遇到不好的状况时,最需要我们去接受并回应他们的感受。比如孩子因为摔倒而哭泣的时候,我们有两种方式来处理这种情况:一是不把孩子的感受当回事,直接说服孩子不要怕,快起来;二是承认并接受孩子的情绪:“我知道你摔疼了,很难过,需要妈妈扶你起来,还是自己起来呢?”这样一来,孩子就知道自己这种情绪是难过,也学会了表达。父母应当鼓励孩子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情绪,并给他们示范应该如何去做。
5.同理心。同理心,就是感受孩子的感受。情感引导就是让家长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上去感同身受,然后再做出恰当的反应。同理心的力量是惊人的,特别是当孩子经历消极情绪的时候。如果我们能把自己放在他的角度上去思考,而不是轻视他的感受或者试图转移他的注意力,那么,孩子的消极情绪会更快地消失。试想一下,当有人聆听和理解我们的时候,我们同样会感到安慰。在这一点上,孩子也是一样的。
当然,我们也是不完美的父母。作为孩子的首位教育者和引导人,也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日常情感引导的过程中,我们要认清和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改造自己,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和反应,与孩子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就像金伯莉·布雷恩说的:所有的孩子,理应享受安定、关爱和呵护。当情感引导式教育成为我们生活的日常,熊孩子?我们家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