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出共性点
当我们看过很多道理后,会不会觉得过不好一生的感觉呢?因为你没有把各种各样的道理为你所用,找出他们的共性点,然后概括出来成功是成功之母,为自己所用,像很多理财书,都是各种各样的方法论,其实说白了,就是有四个共性,概括出来说,第一是,千方百计地提高收入来源;第二是,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节流出来钱。第三是让钱赚钱。最后是降低风险。当我们找到他们几千几百种方式去把这些理论实施开来的时候,就看我们的修行了,有的是拿着一个点扩大,有的是提供了方法论,升级到技术的层面,让我们看透本质。这就像是我们经历过人生千百万件事后,最终还是回到了原点,发现路走了这么多,还是回到了最后的那个地方安息了一样的道理。
书之所以需要越读越厚,是因为我们都需要其他的书找到最原始的本质规律,当我们又需要把书越读越薄的时候,就是要把书读得越来越概括了。吃过见过,才有机会总结所有经验,而用在生活智慧里,往往只能在术的一层级下功夫,概括出来的哲理只能指导我们战略方向不出错的。正所谓一通通万法,一叶一世界,也是这样的故事结构。
想找出共性,不是三言二语就可以总结出来,因为没有到数量,自然就无法到质变的那天,有一些东西需要一种开悟点,并不是我们强求就可以,就算你历尽千辛万苦,就算你踏破铁鞋,没有到达那个共性的要求,自然也无法穷尽所有的方法,去找那个概括出来的三点一线规律。所以共性都是需要我们自己实践中学来,理论只能找到方向,术是有千千万万种路径的。
共性是多提问才能找到,每一个人看到的点,每一个看到的面都有可能不同,但因为多层次的提问,可以看尽大千世界,花开花落,春夏秋冬。想一想,我们做完一件事,老板看中的是什么,做完一件事,客户看重的是什么,都会有自己的答案,我们不应该一个 PPT 就上台,还是物与群分,人与事分呢?想一想觉得很轻松,可是实现起来,正如登天还要难。
找出的共性,也许是我们人生能到达哪一个阶级的一次跨越点,因为人总是懒惰的,如能有一口饭吃,总是不想努力赚更多的粮食,有一口水喝,就不会有更多的功夫去积攒存货。头痛就医台,脚痛就医脚,完全不知道,想着用更好的方法,在发洪水的根源上根治,这里江河崩溃了,就会发动多少功夫去堵,去梳,可是源头是什么,却没有几个人愿意去散功。只想着靠天吃饭,靠地恩赐,自然也会有不风调雨顺的时年,不是不愿意去解决,而是很多时候人总是想吃着一些表面的药,医心里的病而已。
找出共性,从根源获得力量,这样省去了重复那些无用功,概括出规律,自然可以顺水而流,如果总是修修补补,那就算拔天的富贵,也不过是过眼烟云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