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也看看足球和篮球,慢慢发现,一个好的团队,相互之间是包容的。比如皇马的C罗,当队友传球不好,自己拿不到的时候,见到最多的是他向队友竖起大拇指,或者双手举到头顶为队友鼓掌。再比如,NBA骑士队的詹姆斯,很少有抱怨队友的举止,队友传球不好,自己接不到,首先用手指自己,向队友表明传得很好,只是自己没做好。
相反,一些处在中下游的球队,常常看到的是相互之间的埋怨、指责,甚至是发生口角、赛后赌气互喷,不知道是由于球队成绩不好带来的负面情绪,还是负面情绪致使球队成绩不好,或者是一个恶性循环?
更喜欢看女排的比赛,不仅仅是成绩和颜值,而是看她们在场上的相互鼓励,某个队员打不好,全队一起为她加油,打得好全队一起庆祝。这尽管已经变成了一种形式,各个国家的女排都是如此,但相信,在这样的团队中,每个人的心情必然是愉悦的。
平日里也喜欢打球,来来回回也走了好些个场地,遇到不少的队伍,无论在打球过程中,还是在旁边观战,听得最多的还是批评的声音,于我自身的感受,听到批评,往往在触球的瞬间,会有个心理活动,想着刚才批评的话语,想着调整自己的手型,这一想,手就不听使唤了,出球更差。由于批评,有可能带来相互的口角,且不说影响到水平的发挥,至少在打球过程中,心情不会是愉悦的。
自小而大到老,因为不够优秀,我印象中父母没夸过我,在学校里,老师也基本没夸过,在单位里工作,除了些个客气话,也没怎么听到有夸奖的声音飘出。就像孔子所说:“到了四十岁,还被人不断地批评厌恶,这辈子就算完了。”
但回想我人生的转机,却是在中学班主任偷懒中达成的,一次期末,学生手册上并没有一分为二的惯常评语,班主任只是草草写了三个大字:有进步。这三个字,好像是我得到的唯一的一次夸奖,结果就成了动力,于是,就不断地使自己进步,不断地使自己“日日新”,直到现在,还是如此。
中国的教育,似乎只有批评,中国人习惯于表达批评与愤怒,却很少去表达肯定和赞赏,不信的话,现在可以试试夸一个人,看自己是否觉得别扭?
那么,问题来了,究竟是批评还是夸奖能让人进步?如果有标准答案的话,只能是:不一定。
有的人,会因为批评而“赌气”,奋发图强,进而成为精英,走向成功。但更多的人,却是在批评的阴影下,缚手缚脚,失掉个性,进而丧失信心,变得碌碌无为。有的人,则会因为夸奖而飘飘然,言行举止,似乎天下独尊;但更多的人,则会因为夸奖使自己不断完善,而不断进步。
批评和夸奖,并无固定的利弊,但,就中国的环境来说,夸奖胜于批评。
上课时偶尔夸一个后进生,会发现他在之后的上课变得规规矩矩了,甚至还主动背书了,但这法子不是都有用,去年到今年,也只有一个学生有如此转变——尽管平日也夸了不少学生。
打球时对队友竖个大拇指,或说一句“打得好!”会发现他整个晚上打球都很活跃,四处出击,脸上总是都带着意气风发的神采,飞扬着。
再说到朋友之间,虽说能做个诤友不错,但诤友不是只看到朋友的不足,变成为了“诤友”而“诤”,反而变成打压了。
曾子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如何“辅仁”,自不是打击信心,整日说朋友说这不行,那不是。而是相互提携,共同提高。
王阳明先生说:“大凡朋友,应该少一些指责、批评、抨击,多一些开导鼓励劝勉才好。”
若总是指责,非但无助,反而让朋友不知所措,才有的一点志气,才有的一点信心,在批评的利刃下就被切割得荡然无存了。
对待朋友,《尚书》中的<秦誓>篇倒可以借鉴:
“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翻译过来,说的是:“如果有一个官员,诚实专一而没有别的技能,他的胸怀宽广而能容人。别人有能力,好象自己的一样。别人美好明哲,他的心里喜欢他,又超过了他口头的称道。这样能够容人,用来保护我的子孙众民,也或许有利啊!”
“别人有能力,就妒忌,就厌恶。别人美好明哲,却阻挠使他不能通向君主。这样不能宽容人,用来也不能保护我的子孙众民,也很危险啊!”
虽然这里说的是臣工、官员,但用在个人修养和朋友相处中也一样:做人,要宽容不嫉贤妒能。别人有的本事,就像自己有的一样,感到高兴,别人一心向上,就像自己一心向上一样,更应该高兴。眼中始终看到别人的优点,始终看到自己的缺点,若能常常如此,那么,离圣人也就不远了。
(向雄读《论语》之九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