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说:父母很容易将自己的愿望投射到孩子身上,随心所欲地为他们的生活撰写剧本、购买戏服并预测“电影”的结局。
我们每个人都会在心里暗自设想生活应该如何如何,并促使与我们关系亲密的人扮演我们希望他们扮演的角色,却很少考虑他们是否同意这样做。
我们把自己的剧本强加给他人,从来没有真正停下来想想,他们是否真的适合这些角色。我们之所以会创造这样的剧本是因为我们无法接受自己和他人的“本来面目”。
当我们拥抱孩子的“本来面目”,就不在会责怪他们不符合我们的设定,也不会再试图去改变他们,从而使育儿从控制变为指导。
01父母要学会“放手”,学会尊重孩子。
想要真心接纳孩子就必须允许孩子犯错,只有不断犯错才能学习成长,父母要管住嘴,少说少做,真正尊重孩子的新想法。
我们不能总是要求孩子按照我们的方式去成长,遇到问题总是会着急告诉他解决办法,而没有认真听取孩子的想法,没有尊重孩子的想法,没有从心底去接纳他的“本来面目”。
学会尊重孩子的想法可能一时之间很难“放手”,那么针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父母可以提一些想法和建议供孩子参考。“放手”让孩子从小事做起,让孩子对自己的事情有更多的自主控制感,同时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02父母需要自我觉醒,学会尊重自己。
书中强调父母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在实际生活中我会常常自卑于自己没有气质、走路不好看等外在形象,会盯着自己的缺点不放,这些对孩子来说也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读完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对自己的看法也会影响孩子对自己的看法,因此我要试图去改变、去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只有正视自己的内心才能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成为一个努力向上、勇敢自信的妈妈,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希望他们也成为勇敢自信、积极自律的男孩。
03父母要与孩子“共情”,学会换位思考
与孩子共情也是本书强调的理念,我更多的了解到父母需要跟孩子共情,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生活中,当问题发生的我们更多的是忘记“共情”,而只是图一时的快感去压制孩子的想法,急于去否定孩子的想法,没有倾听、没有理解。
其实对于一般人来说很难耐下心忍住情绪去听别人的想法,所以这本书说真正去倾听、去理解、去接纳是非常痛苦的,而我们父母就应该忍受痛苦,学会共情,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去倾听孩子的想法。当我们习惯了这个痛苦的过程,将会收获和谐的亲子关系。
父母需要正视内心的想法、尊重自己、接纳尊重孩子,而这一个过程不仅是孩子的成长,对父母来说也是一种成长。
觉醒的过程需要多次尝试,需要克服许多困难,尝试和克服的过程就是父母自我觉醒的过程,育儿先育己,努力成为儿子心目中追寻的那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