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金艾琳
马太效应:指好的越好,坏的越坏,多的越多,少的越少的现象,也就是两极分化现象。 属于社会心理学范畴。
1968年,由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援引《新约·马太福音》,「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提出这个术语:“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此术语后被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以及社会贫富差距现象。
比如:简书的点赞权重就很直观的体现了这个效应,越是“大牛”点赞的权重给的越高,一篇文章,点赞的人越多,其他人看到了,会觉得这篇文章写的很好,所以越会纷纷阅读并点赞,而一篇阅读量比较少的文章,或许有人看了,觉得内容写的不错,但因为点赞数量少,自己也懒得去点赞。
明星的关注度,也是这个道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艺人,拼尽全力的去争做顶流,或是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有限,要跟知名的明星蹭热度,因为你越出名,越红,关注你的人越多,找你的机会也会越多,挣到的钱也会越多,但如果你不能争取到很顶流的位置,资源和关注度都会随之减少,也就慢慢的成为了过气明星。
现如今教育品牌也都纷纷挤入娱乐节目做广告,也是为了能提升自己的知名度,虽然娱乐节目跟教育产品,表面看上去是不搭的,但由于娱乐节目受众群体比较多,而且观众中很多宝爸宝妈,耳熟能详的产品,能促进消费。
马太效应也间接讲述了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不过,由于多的和好的积累到一定程度发生质变后,更容易让人记住,所以大家会更偏向于关注多的更多,而忽略了少的更少。所以少的部分,需要默默努力,不断的进步坚持,向着更好更多的方面去努力,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质的飞跃,突破自我。
文的最后,还是要给点正能量:不论我们现在处在什么样的状态,我们要眼盯着想要的目标,不抛弃、不放弃,坚持正确的方向,量变会有一天达到质变的。
p.s.今天又跟爱人去了趟医院,好在没有大碍,医生说是劳累所致,那就好好休息。毕竟什么都比不上健康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