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生活,万卷书万里路]2021年3月10日,周三,雨,连续1000天阅读日记第597天。
亲子历史课上,和孩子们一起玩思维游戏,讨论的是“废弃的旧衣服有什么用”。
孩子们刚开始打不开思路。说,既然是废弃物,还能干什么呢?一般是直接做垃圾扔垃圾桶去啦。
后来,有人说:不对,做抹布、做拖把是可以的呀。
于是,课堂开始热闹起来,孩子们思路一打开,纷纷举手。
但,当说到废弃的衣服可能会有一百个功能时,孩子们却纷纷摇头,表示难以置信。
我带领孩子们走到我的窗台边,请他们把头探出窗外看我的窗台下面的挡雨板上有什么。他们纷纷探头,喊起来:我看到了一件旧衣服。
他们很疑惑,旧衣服放在这里干什么,为什么不扔掉?
我微笑着说起了故事。
大概2020年12月的时候。突然有两个晚上,1楼(我们住二楼)的挡雨板上总是有滴答滴答的水声。那声音吧,白天的时候感觉不出来很大。然而,每当到了半夜,那一声又一声的滴答声生生不息,格外响亮。总让我从睡梦中醒过来。一旦醒来之后,几乎就没办法再入睡。有一次是十二点醒来,睁眼到天亮。连续几个晚上如此。让我痛苦不堪。
我决心解决这个难题。
于是,跟一个修空调的朋友说了这个事情,让他无论如何得抽出一个时间来看看。否则,我可能不是被整疯就是会变傻了(本来就是愚笨的,这样下去会愚不可及了)。
朋友一听,自然是深表同情。赶忙跑过来。我带他察看了现场,跟他说:你是修空调的师傅,你帮忙看看是楼上哪一家新装了空调,然后排水管的水刚好滴落在了这个挡雨板上。我们得去找到那户人家,然后你去移动一下那一家的排水管。
朋友抬头往楼上几户看了看(我们这里有六楼)。他说:这大白天的,空调都没开,也看不出来是谁家的问题。
我急了,几乎要哭出来:这么说,今天晚上我还是不能睡觉啊?那可就太糟糕了。
朋友说:不着急。我们或许不需要去找楼上的住户,而有别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我这不开窍的人忙不迭的问:有什么别的办法呢?
朋友说:你去找找你的旧衣服,有没有不要的棉衣?把不要的棉衣直接铺在挡雨棚滴水的地方就可以的。
我一听,一拍大腿,惊呼:哎呀,这确实是可以的啊。我怎么就想不到呢?
于是,赶紧找出一件不要的旧棉衣铺在上面。那讨厌的惹人烦的滴答声立马减轻不少甚至几乎听不见了。就这样,那困扰着我几个晚上让我几乎彻夜不眠的滴答声几乎全部消失了。再也没有困扰过我啦!
孩子们惊叹不已。他们感叹的是,原来衣服也可以不是衣服,而是消声器。衣服的名字其实是一种束缚,如果我们只把它当衣服,当它旧了,似乎就毫无用处变成垃圾了。然而,它却可以等同于消声器的。所以,我们不要说这是一件旧衣服,这仅仅是一件旧衣服。这是不公正的,因为,它根本不止于此!
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我的感慨却不仅于此。
这使我想起大家熟知的也是我再咨询中用得非常多的一种心理疗法——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中有一个abc的部分。所谓a,指的是发生在生活中的事情,所谓c,指的是我们这件事发生以后,我们的情绪情感和态度。但,并不是事件a直接就引发了我们的c。这中间,有一个我们对这件事情的认知和看法即属于b的部分对我们的情绪情感和态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这件日常生活的小事中,我似乎找到了这个疗法的类比说明。
日常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他人说错了一句话,有人暴跳如雷。有些甚至破口大骂。问他们为什么会这么愤怒,他们往往会说,“谁让他乱说话的”?
言下之意,是别人说的话直接作用在他们身上,这些话语是罪魁祸首,使得他们直接情绪大爆发。而他们自己,是没有任何责任的。一切的过错,都是别人的话语引起的。
又比如,亲子领域里。当孩子做了某些事,如放学以后不肯做作业,做作业非常拖拉,到了上学时还有一堆未完成的作业等,我们有些家长会把孩子的书包从高楼上扔下去,有些是对孩子冷嘲热讽甚至辱骂什么话难听就说什么,更有甚者,直接拳打脚踢。问他们为什么打骂孩子,往往还理直气壮:谁让他不做作业?谁让他不听话?
这些家长的言下之意是,并不是我想发火,并不是我想打人,而是孩子的行为即认知行为疗法的a直接导致他们的态度情绪情感即c的。也就是说,他们会直接略过属于他们自己责任范围内的、他们可以直接把控和掌握的b的那部分,而把责任直接归结为外界事物即a的部分,这样,他们就可以推掉自己的责任了,这样的就可以心安理得、理直气壮打骂孩子了。
不管是亲子关系中,还是爱情关系、朋友关系以及和任何其他人的关系中,如果我们略过了 b的部分而直接从a跨到c,那么,我们的情绪情感和态度便全然属于外界掌控的。至于我们自己,根本没有选择和控制的可能性。这样,按照他们的理论,我们的人生只有被动性而没有任何主动性。
当我这么一分析,你一定会觉得,这样的理论肯定有哪里不对。这明显不合逻辑。
是的。我们毕竟是人,作为万物之灵,就在于我们是有主观能动性,是有选择能力,是有自由意志的。否则,我们就是一堆泥土,只能供人揉捏,让我们扁我们就扁,让我们圆我们就圆,让我们方我们就方,想怎么踩我们就可以怎么踩我们。我们没有自由意志,没有选择能力,没有反抗余地,一切取决于他人,一切取决于外界。
这根本不可能。
在第2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关进集中营、出狱之后创造了意义疗法的伟大的心理学家弗兰克尔在他那本享誉世界的心理学经典《活出生命的意义》中说,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永远享有一种自由,即选择的自由。人,是自我决定的主体。人,不是一堆无知无识的任人揉捏的烂泥。
认知行为疗法中的b部分,就是我们作为人的选择性,主动性,主体性,自由意志之所在。也是我们的人生,最需要着力的点。这个b,其实也可以说是我们看事情想问题的一个滤镜。所有外界发生的事情,绝不是直接作用于我们身上的,它们必须要通过我们自己本身这个滤镜,才能间接作用于我们(图片来源于网络)。
举个例子来说明。
史蒂芬·柯维在他那本著名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他说。有一次他坐火车,火车上有几个小孩子特别的吵,周围的人都没有办法看书做事,而那位父亲竟然直接坐视不管。最后,史蒂芬·柯维终于忍不住了。他。他虽然很有礼貌,但内心带着愤恨和抱怨去跟那个爸爸说,请求那个爸爸管理一下他的孩子们,让他们不要再吵闹了。这时候,那个爸爸好像突然从睡梦中惊醒过来一样,满是抱歉的说对不起,还说一位孩子的妈妈一个小时以前刚刚去世了,而他们是才从医院里出来的,可能他和孩子们都无法面对这样一个情况,所以有点手足无措。
这件事情给作者带来了极大的震撼。我们也来分析下。
大家看,这件事情前后都是一样的,就是孩子们在火车上吵闹,影响到了作者读书休息。但,作者的感受、情绪和态度却有了截然不同的变化。前面没有了解具体情况,作者认为这个爸爸不负责任,这些孩子们没有教养,在这种认知下,他的心里是愤怒的是带有指责和抱怨的。然而,事情本身都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作者了解到了背后的事实,于是,作者对孩子和爸爸的看法和认知就改变了,他觉得他们不是故意的,而是这种情况让他们身不由己的表现出了这种行为。一旦改变了认知,他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行为就有了彻底的改变。
再比如有一个教育专家陶行知的事例。
陶行知先生在做校长时,一天,在校园里看到一名男生正想用砖头砸另一个同学。陶行知及时制止,同时令这个学生去自己的办公室。
在了解情况后他回到办公室,发现那名男生正在等他,便掏出第一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比我先到了。”接着又掏出第二颗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说明你很尊重我。”该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
这时那名男生已经已经泣不成声了:“校长,我错了。不管怎么说,我用砖头打人是不对的。”
陶校长这时掏出第四颗糖:“你已经认错,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陶行知的行为之所以跟一般的教育者不一样,是因为他对这件事情的认知和理念是不一样的。一般的人碰见这样的事,可能是把孩子叫到办公室,好好的说一顿,甚至训一顿。而作为一名真正的教育者,他是看孩子好的一面。看事物美好的正确的光明的一面,这是真正的辩证法的观点。这正是教育者需要培养的基本的认知模式。因为任何孩子都是有缺点也有优点的。我们整天找孩子表现不好的、缺点的那一面,那在我们的眼里,所有孩子都是问题孩子。我们对孩子的态度自然不是非打即骂。我们自己肯定经常就是气愤、暴怒、怨气冲天。
所以,如果我们经常情绪低落、暴躁、愤怒或者经常感觉到不满等,那我们可能最需要改变的,就是自己了。改变我们对事情的看法,改变我们的认知模式。
可惜,绝大部分的人,人生的方向就错了。他们,总是把他们的精力、时间,都花在改变事件本身即a上面。而全然忘记了,改变自己即b的部分,才是人生的重点和主题。
当然,如果能改变a的部分,那自然是更好的。可惜,天苍苍地茫茫,世界广阔,人间正道是沧桑。人虽为万物之灵,却不过是天地间一个不起眼的生命体,不过是一根会思维的芦苇而已。这全球七十多亿人,每个人不过是其中一个微小的个体。在历史的长河里,人生这短短的几十上百年,不过是历史的短暂的一瞬。我们都是人世间的匆匆过客,没有经过我们的同意,我们被扔到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而照样违背我们的意愿,上天又在我们不情愿的情况下,用它自身制造的最残酷的辩证法,把我们的活力给收走,把我们最爱的亲人给带走。然后再让我们的生命也随风而逝。
这个广袤的世界上,有太多我们征服不了的高山,有太多我们到达不了的远方,有太多我们征服不了的心灵,有太多我们不能企及不能实现的愿望。短暂一生,知己不过三五。而最后能在您离去时洒泪的,也不过几个至亲好友。
所以,我们这些渺小平凡的生命,能改变的a的部分实在有限。就像我们常常说的,“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都是我们无能为力的。
有人说,我改变不了全世界,我改变不了其他人,但是我的爱人和孩子我总可以改变吧!所以,我们如果十点前睡觉,我们就希望爱人也如此。我们自己不打游戏,我们希望我们的爱人和孩子也如此。我们喜欢旅游,我们希望爱人也能有同样的爱好。我们喜欢健身锻炼,我们希望爱人孩子也能一样。我们喜欢从最底下挤牙膏,我们便希望爱人也跟我们一样,当我们看到他是从中间挤牙膏的时候,我们便怒不可遏,觉得对方不可理喻……
然而,这世界上的每个人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最基本、最热切、最不可动摇的渴望,那就是每一个生命体都想要做自己,每个人都不想被别人操纵、控制,每个人的意都志不希望被别人践踏、强奸。就算这个人是我的妈妈、爸爸,是我的爱人也不行。我们都是自觉自明的生命体,都是具有独立意志的个体。如果,一个人的意志总是被践踏、被强奸,那么,每一次这样的机会都会让他累积一些负面情绪。长久下来,他就会有无无数的负面情绪累积在心里。这些负面情绪,不是向外爆发,就是向内伤害自己。向外,总有一天,他会寻找到一个强大的突破口,他会爆发,会跟你决裂。如果向内,他可能会得各种心理疾病,抑郁症、焦虑症甚至精神分裂等。
所以,不管是从心理学还是哲学的角度来说,改变a的部分都是非常不容易的。这是一条太艰险而成效微薄的道路,宛如攀登喜马拉雅山。
故而,我们能做的,相对而言比较容易的,就是改变b的部分。把我们人生的选择权、决定权拿回到自己身上。只有你自己的身体和灵魂,是你随时可以调度使用的。
当然,如果我们确实觉得我们的爱人孩子有哪些方面是需要改进的,我们或许不能直接去改变,但。我们也并不是无可作为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通过我们本身的行动去影响和带动他们。
这一点,我将会在下一篇文章中通过我和我女儿之间的故事来举例详谈。
敬请期待!
顺便多说一句:如果您希望孩子能有这样的心理学素养,比如深刻的了解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学知识,那就来我们的亲子历史课吧。阅读疗法、认知行为疗法、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等内容,都贯穿在我们的亲子历史课上。让我们的孩子从小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和高端思维品质。
颜玉教育研究院,亲子历史课,网络课和现场课同步进行中,欢迎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