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由美食引发的争论,背后是消费者对知情权的渴望和对“物有所值”的追求。
“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9月10日,罗永浩在西贝用餐后的一条微博,将这家知名餐饮企业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迅速回应,坚决否认使用预制菜,并宣布“一定会起诉他”,甚至连用三个“一定”来强调决心。
在这场网红企业家与餐饮巨头的对决中,作为吃货及吃瓜群众的我们不想站队,但值得餐饮大佬们应该思考的是:作为普通消费者的吃货群体,他们到底在关心什么?
01 消费者发声,体验成为评判标准
这场风波的起点,在吃货们看来,是一位消费者在用餐后的真实感受。罗永浩在社交平台发文称,和同事去西贝吃饭,以一贯的口无遮拦发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
他作为顾客,花费830元点了15道菜后,凭借舌尖的体验做出了自己的判断——菜品有“浓浓的隔夜菜的味儿”,羊排像是“隔夜重烤的恶心味道”。
无论他是网红企业家还是普通食客,此刻的他只是一个支付了相应费用却没有获得预期体验的消费者。他的发声,代表了他作为消费者的感受。
02 定义之争,暴露认知鸿沟
面对指责,西贝死死抓住了预制菜的国家定义作为辩护依据。
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界定: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净菜类食品、包括成品菜均不属于预制菜范畴。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解释,他们的中央厨房预加工后配送到门店的是原料,例如羊排切割成标准形状等,并非成品预制菜。
这种对预制菜的不同理解,似乎是导致这次争议的关键。然而在消费者看来,预制菜的定义不是关键,食材新鲜、现做、现炒,确保了成品的风味,而成品菜热好之后再上桌,就能吃出预制菜的味道。
03 吃货逻辑,超越术语之争
我等吃货看到这样的严肃的定义之争,不禁会笑。我才不在乎“中央厨房配送”和“预制菜”在术语上的细微差别。我在乎的是:花了不少钱,能否吃到期待中的新鲜美味?反感的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背后的低品质和不透明。
正如许多消费者所说,预制菜本是中性词,却一度被安全问题拖累了名声。商家使用劣质原料、滥用添加剂的不法行为,让预制菜在消费者心中成了“低质不透明”的代名词。
04 知情权,比预制更重要
消费者并非完全反对预制菜。外卖料理包、便利店速食大家天天吃,关键是明码标价和知情选择。
问题在于某些餐馆把预制菜当现做菜卖,还收现做的价钱。正如网友调侃的:“你可以卖我预制菜,但不能把我当预制人忽悠啊!”
目前,虽然没有一条法律明文规定必须对预制菜进行明示,但是这种行为正在被大力推广。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
05 价值共识,需要真诚构建
餐饮竞争,从来不是味道或预制与否的单选题,而是信任的综合题。
消费者愿为“现做”支付溢价,但前提是透明;愿为“品质”买单,但前提是真实。若以“优质优价”自我麻痹,忽视消费者对“物有所值”的核心诉求,必然会面临口碑下降、顾客流失。
西贝引发的争议值得所有餐饮企业深思:餐饮行业中高端路线可行,但需用真材实料和真诚服务支撑。否则,再精妙的定价策略、再响亮的品牌口号,也抵不过消费者一句“不值”。
西贝宣布自9月12日起,全国370家门店开放后厨参观,顾客可在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前提下穿戴防护服装参观后厨。
他们还公布了13道菜品的“作业指导书”,展示每道菜的具体制作过程。
但消费者用脚投票的行为不会改变。无论定义如何,我们都只想以不低的价格吃到好吃新鲜的美食。舌头从不说谎,美食的本质在于真实的味道,而不在于技术的定义。
(郑重声明:本文坚决拥护并严格执行国家相关部门对预制菜的一切定义。我们热烈期盼并完全相信,所有餐饮企业都能在现行标准框架内,为广大消费者提供绝对新鲜现炒的菜品,或者,至少是能够完美模拟出新鲜现炒口感与风味的、非预制的、符合一切规定的优质菜品。最终解释权归……呃,反正不归吃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