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前的旧文存档。SVHC清单依然保持一年两次的更新频率,还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法规。
2013年6月20日,欧盟公布第九批SVHC候选清单。至此,共有9个批次,144种SVHC物质需要企业有效管控并进行供应链的信息传递。
提起SVHC物质,中国制造业的大多数企业都耳熟能详。SVHC(Substances of Very High Concern,简称SVHC)即“高度关注物质”,这一概念是由欧盟《化学品的注册、评估、授权和限制法规》(简称REACH法规)所提出。
REACH法规管控的立法根本是管控化学品,而众所周知,我们生活中几乎所有的产品都含有化学物质。所以,除了极特殊的产品外,只要产品销往欧盟27个成员国,企业就受到REACH法规的约束,无论您的产品是汽车、玩具、服装还是电子电器产品。
欧盟颁布REACH法规的目的非常明确,即通过管控化学品来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安全。因此该法规涉及的管控要求和手段极其复杂,堪称近十年来最严厉的一部环保法规。在其中,又以SVHC物质对企业的影响最为深远。
SVHC物质是一个动态的受控物质清单,每年欧盟都会根据化学风险评估的结果,筛选出一些用量较大、途较广或危害较大的物质加入该清单。企业需要沿供应链对自己产品中的SVHC物质含量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履行相应的义务。
目前,对于SVHC物质的信息传递,中国绝大多数企业采取借助第三方测试的方法。但是,这样的方法弊端众多。
首先,测试过程本身就耗费了大量的能源和化学品,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二次污染,与环保法规立法宗旨相悖。
此外,SVHC的清单是不断增加的,从经济学角度而言,其测试成本是随着受控物质数量增加而递增的。仅就目前144种物质而言,测试费用大概就在4000-5000元之间。而今年年初,欧盟官方给出的工作计划是,每年至少会对55种物质进行评估。截止到2020年,最坏的情况是,还会有440种物质加入到SVHC清单中。
最后,就目前SVHC物质每年两次的更新频率而言,检测手段和仪器发展远远落后于物质更新的速度。目前,清单中的多数无机物均无法精确定量,只能依靠特征元素推算结果,测试数据显然已经有失“精确”。
其实,早在SVHC清单发布之初,某些行业先行者已看出其不断增加的端倪,试图寻求一种科学的应对之道。目前,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在供应链信息传递中搜集材料的BOS(Bill of Substance,物质清单)清单。
所谓的BOS即物质的百分百组成。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知道某种材料只由A、B、C三种物质组成,无论法规如何变化,提出了多少种新的管控物质要求,在配方不变,工艺不变的情况下,企业是无需进行不必要的调查的。当真是以不变应万变。
目前,如Mattel,Lenovo,Motorola等很多知名的国际品牌客户都在采取这种方式来应对SVHC物质的供应链信息传递要求。
当然,想要准确的获得物质的BOS数据需要大量的数据搜集和整理工作。这也是为何多数中国制造业依然采取测试手段的主要原因。但是,随着SVHC的不断增加,测试成本已是企业不能承受之痛。这必然会成为企业寻求新的供应链传递方法的推动力。
一枝独秀不是春。虽然受到了众多企业的推崇,借助BOS的信息传递方式也许并不是最科学,最经济的。相信,在SVHC测试成本攀升的压力之下,或被动,或自发,中国制造业业者能同心同力,共同找寻出符合中国行业特色的供应链信息传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