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想坚持到底,却突然想放弃或抗拒,或许是因为这两点

自己画的

公众号:从容痞子的世界

对一件事情,比如读书、看电影、运动,明明坚持很久,远远超出人们所说的21天养成一个习惯的时长,自己本身对这件事也很坚定。

但最后,自己内心断弃,想重拾却不知道为什么有内心抗拒,或许你也是我的这种问题。

我元旦立志要日更365天,日更53天,停更67天,今日五一劳动节重启。

中间也有断断续续更,想要重新开始,但最后还是没有。

我自己重拾心力,复盘找原因,找到后内心弹幕刷刷过“听了那么多道理,还是踩坑了”“没想到我是这样的人”

还好能发现,我又能重新日更。

一、追求完美

我从没想过我是追求完美的人。

在我心中,追求完美的人是所有行动都很流程化、标准化、很典型“处女座”刻板印象,一定要追求到心中100分才肯罢手的细致人儿。

我又懒又嫌烦,别人60分万岁,我是80分万岁,五十步笑百步。

但放到日更上,我为了正文的完整性,为了追求完美,总是耗费时间想,怎么把整本书的所有点给讲在一篇文章里。达到我心目中一篇文章该有的样子。

然后就把文给拖得又臭又长,像是在复述,还复述得很昏昏欲睡,纯属笔记。

虽然当初就是当自己看的笔记来写,但写完后,我也不想再回看。

作者连自己的文章都不想看,又怎么能指望其他的读者会看呢?

读书有点收获,但在写作成文给别人愿意看下去的方向上,我依旧毫无长进。

那日更又有什么意义?在电子书上做批注不就完了。

这种挫败感,虽然没在脑子里出现,但在内心出现后,也让我对日更有了抵触。

二、没有输入时间

为了追求完美,我将写读后感的时间拉长,没有办法保持日更,我就将日常记录水文。

但我本人又对隐私一事有点看重,写日常我内心抗拒,更是对日更烦躁。

一睁开眼就在想今天写什么,想到晚上终于下笔,还要花时间在排版和斟酌文字上。

时间变得极其宝贵,而输出占据一整天,输入毫无。

我最初在想是不是时间管理有问题,努力安排输出输入的时间。

其实更重要的是对我的情绪要管理。

日更压力之下,理智变成一位虎妈“你今天看书了追剧了郊游了,看的时候好好想想作文怎么写啊,别浪费时间”。

这样看书和看剧,没有快乐就算了,连功利看书的内心平静尚且不能保持,怎么进入心流状态,专注看书呢?

输入困难,导致输出也连接不上,愈发写无可写。

结合以上两点。

放弃那种常见的一张图解释一本书的形式,决定还是按照我的步调来。

一篇文章就讲一个点,不管字数,分三点或两点讲完。把一个点说清就好。

《超级符号》、《爆款文案》的理念就是简洁、精准地通过文字射箭。

我之后的文章也就是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从长文一步步精华成短文。

受到马伯庸关于苏轼的八方受敌法的启发

说白了,苏轼的办法是:每次读史书,要给自己设定一个极其明确的目的性。我这一次,要搞懂哪一个问题,然后在阅读时,带着问题,只专注于一个层面下功夫,其他的暂且抛开不管。所谓“每书数过,一意求之,勿生余年”。

马伯庸,公众号:马伯庸跟苏轼学怎样拉史书

我再缩小化。

输出只选书的一章一节,一集剧,一个人物形象,一个小视频,一个疑问被解答。

只挖掘一个小亮点,来进行分析思考,并成文。

输出与输入的时间差,就会缩小,留给我的时间也会更充裕,压力小,心态也好。

这样,我日更的动力会更强,而且也有积极反馈。

就如《来吧营业中》的冲突复盘:每名员工只关注一件事,阅读数据是好的,写文过程中没有施加给自己的杂质精神压力,心情愉快。

一本书的读后感,打算做成一个框架,像是周复盘一样,带上标签用链接串起来做,不过重要的还是实践,不然书读了还是白读。

PS:封面图自己画的,本来是想画成带珍珠耳环的少女喝珍珠奶茶,但最后好像画成印度小哥鄙视看世界喝奶茶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