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于自已读书思考用于读书群内容分享,便于回顾以太个体与整体的理解。结合东西方对“离世”后,以太体的去向描述方式。交流学习与教学应用。
01.
生物课上我们知道,哪怕有着上万上亿片叶子的大树,却找不着两片叶子是一模一样的。
我们将视线聚集在“叶子们”的生长过程,会发现是每个不一样的叶子以太气体在形塑着自己,于是呈现千姿百态。
当视线停留在我们所喜欢的,各种姹紫嫣红的色彩和万千形态久了之后,我们会自以为看到的是真相,是叶子的以太气体“独立”完成了自己。
直至
现象一:树叶凋零,剩下枝干,看到了主体。于是我们明白以太气体不是很多个,仅有一个整体;
现象二:来年树叶继续长出,依然茂盛,千姿百态,除了各自不同外,所有的树叶都已经不是上一年的树叶……
于是我们明白,在各种变化中才能找到其背后不变的逻辑与真理;在四季轮转、或轮回中,才感知到生命的真谛;在无常中探寻恒常的那部分。
进一步,在视线里加入“特效”,“大树”上亿片叶子,“特效”成每一片叶子代表着一个人 ,或动植物,那么整棵大树的根茎粗枝,就是整个宇宙有机体。
注:明确一个共识——宇宙不是在几十万公里外的太空,而是我们当下就生活在宇宙空间里。
若能明白这个关系,渐渐地就清晰了中国古人常提到的几个名词: 生灭法、 因缘法,空性、般若。
故所谓“以太气体” ,用一个词非常便于理解,“元气”。将其拆分开,元:混元天成,气:同气连枝。
02.
以上提到的树叶凋零(或者说关于死亡), 在类似于《人智学》及西方哲学里提到的物质身、以太体、星芒体、自我这四元里。
物质身那部分被分解后,各自都回到所属的“范畴”。(其实就是回到本源的整体)
中国古人是在诗词中、文学创作中,描述关于死亡或凋零等物质体或精神这部分的东西是如何轮转。
如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林黛玉《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身处日本樱花圣地,落英缤纷的场景体会更深刻些)
里面描绘青春或美好事物的逝去,或生命的死亡。可以是不那么悲伤或灰色格调,诗词可以用这种灿烂的方式来描述生命的分别与再会。
这里面就不仅仅是文学创作上韵律那东西了,而是“生命力”。
形成读者所向往与追求作者的生命状态,也就是能唤醒读者内在的“自我意识体”去调动“以太气体”来形塑另一种生命形态。
诗词讲究典故(经典历史人文故事),它能寥寥数语,抽离读者的自我意识体、以太气体、星芒体,乃至物质身的视觉、听觉、嗅觉等来到同一“现场”感受(想象力或游学),进而加深对生命的感知。
剩下的将是各得其所,每个生命依自己所能承载方式或能力,得到自己所需要的那部分东西。如同太阳雨露平等地呵护大地的一切,而各种花草树木所获得的是不一样的。
03.
赞叹华夏民族的伟大智慧,这个民族的教育里,不需要太多繁琐拗口的名词,可以用一种大气磅礴,却又润物细无声地方式,渗透到各种艺术领域、各行各业、乃至节气节日千家万户。平凡中透着伟大而不故弄玄虚。
万千年的文化血统中,隐隐孕育出一个词:英雄,同当今世界级最前沿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只是我们民族的文化里将其称为仁者、君子、圣人、贤者、大德等。
在成华学习时,穆老师图文并茂详细展示的中世纪欧州教育发展史,以及《人智学启迪下的儿童教育》,都强调英雄的重要性,提出儿童需要沿着他所向往的英雄的足迹来完成他的人生。
这个完成,其实讲的就是形塑。是自我意识体调动以太气体、生命体、物质身进行形塑。
英雄不是说很威武那种才叫英雄,英雄说俗一点就叫:模板、榜样。这个榜样可以是世俗生活中的,也可以是小说虚拟世界的(如林黛玉 、孙悟空等等)。
这些人物,代表的是一种“生命状态”。每个“自我意识体”也会因不同时期,需要不同的“模板”来充实、完善和提升“以太气体”、“星芒体”、“物质身”,进而往“精神人”方向走。
“精神人”,东方文化里称之为“实相”!
用形塑的力量,来穿越人生路上,各个阶段的“黑暗”~!
--- END ---
往期文章:
作者:林间白鹿
感恩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