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傅仪的后半生
其实我还挺想关注末代皇帝傅仪的后半生的。从皇帝到狱中生活,后来释放为平民,参加劳动,过着简朴的生活,接受许多人异样的目光和扭曲的关注。他的心态上肯定有落差,也一定有许多难以平衡难以取舍的情绪,因为过往的许多因果,不是说放下就能放下的。何况这后半生,给了他全新的视角,他用平等的目光看向这世界,看向这世人,几乎是苍海桑田般的经历和变化,用“重获新生”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上世纪60年代,溥仪在政协劳改队接受劳动改造。除了上课、挨批斗之外,他的事情还是不少的,打扫办公室、烧水、沏茶、扫院子、砌墙、帮厨等。据说,溥仪在劳改队干活的时候,大伙都喜欢喝他泡的茶。
三岁登基,六岁退位,后来又被日本人蛊惑当了几年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日本人战败之后,溥仪先是在前苏联被关了五年,然后又在咱们的战犯管理所里面改造了十年,一直到1959年对战犯进行特赦,53岁的溥仪才走出了管理所,重获新生。
晚年,他还有一段平民爱情。
他重新诞生在红旗下,走过天安门,从没如此安心过,踏实过。他接下种花种草的工作,他喜欢这份工作,从劳动中获得安心和快乐,领自己的工资,组建新的家庭,与前半生划上分界线。其实真的能划分开吗?许多记忆是骗不了人的,他越来越清晰自己犯过的错和做过的恶行。当那些善良的人对他说,已经原谅他了,由他向前看过更好的生活时,他的整个人翻然醒悟,重新感受人人平等,善良对待他人这些事,重获新生。
代皇帝傅仪的前半生
我们可以完全接纳重新做人的傅仪,可是对那个可恶的慈禧,真是痛恨万分。读这本书的时候,有很多事件是令人炸锅的。慈禧怕洋人,慈禧夺权害好人,慈禧干的那么多恶行……
我想说有时候不同位置的人,视角真的很局限。比如皇族自以为高人一等,处处不把别人当人。醇贤亲王的嫡福晋叶赫那拉氏,一生拜佛,成年放生烧香,夏天不进花园,害怕踩死花园风景点的蚂蚁。可是她打起奴仆来,毫不含糊。挥起藤鞭,直取别人的小命。慈禧比她更甚,一点小事惹得她不高兴了,也许脑袋就得搬家。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在权势面前,生命如草介。这里面的根源是什么呢?是她们骨子里把自己当成天上人,而其它同类就是贱命一条,任由发落。
其实现代人也仍然有一些劣根性的,常常不懂得感恩。一位好朋友跟我说过一件事,她家一个算是至亲吧,住着她家的房子,刚开始还有点担心会被她家其他人闹意见,担心有一天会被赶走。后来住了三、五年,完全习惯了,再也不担心什么了,甚至都不怎么理她了,住得理所当然,从来没有做一顿好吃的饭菜款待过她,也从来没有刻意地表达过感谢。她是不在意的,反正也是至亲吧,但总有东西,让人觉得变了味道。现在住了快十年了,连她自己都觉得,那房子像是送人了。
溥仪的前半生,生于北京的醇王府,祖父是道光皇帝,父亲是载沣。三岁的时候,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病笃,慈禧突然发懿旨,要迎溥仪入宫当皇帝,傅仪的祖母当即晕倒,父亲也顿时慌了手脚,胆颤心惊。此后义和团、辛亥革命、袁世凯争权争世,外国列强入侵,各种不平等的丧权辱国条约签订,各种割地赔偿……历史的血泪,在那几年特别多。后来满清皇帝退位、中华民国成立、北洋军阀混战、出宫、客寓天津,做伪满洲国皇帝、逃亡、直至解放后接受改造,溥仪的前半生,有许多外人不知道的幕后,他选择公布出来,告诉大家,让历史定格在那里,定格在这本书里,任人评说,这多少表达了他对新生命的重大转变。
也许写完《我的前半生》,他终于放下执念,放下过去的自己,迎接全新的人生了。前半生没权后半生无子,末代皇帝溥仪的一生,其实也挺凄惨的。
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