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简书11月份开始实行简书钻的政策以来,刷赞的现象层出不穷,甚至比以前更加来势汹汹。
对于一个没有粉丝基础和明确目的的写作者来说,获得更多的赞,似乎是件让人喜出望外的事。毕竟我们发的每篇文章,即使是一颗微尘,也希望能触皱一池春水,得到一丝丝的回应。
而给每篇文章疯狂的点赞的行为,似乎是双赢之举:
一方面,对于创作者而言,文章的热度就是所有点赞者的权重之和,文章最后能获得的简书钻数量将根据文章的热度值进行分配,热度值高的文章获得更多收益。
另一方面,对于点赞者来说,点赞的人也能瓜分热门文章20%的奖励。拥有的简书钻越多,点赞行为将会为为文章增添更多热度值,同时也能带来更高的收益回报。
有些情况下,对于文章反响一直不明显的作者来说,可能在收到每个赞后,还会去查看一下点赞者的主页。想知道是什么样的人在欣赏着自己的文章,又跟什么样的读者引发出了共鸣。运气好的时候,还能发现为你点赞的作者,也有你欣赏的地方,互粉也说不定。
总的来说,点赞除了在PoC机制下,能让创作者和点赞者获得实质的利益以外,这个轻轻一点的行为,也是发出了一个明确社交信号。当然,在不同的社交平台上这种信号的解读方式有很多,但核心无非是表达关注的一种方式。(表达对对方的关注,和引起对方对你的关注)。
细心的朋友们一定会发现,当你发出一篇文章,满怀期待。每一次手机振动,都希望是收到点赞或评论的提醒。然而有时,你点进点赞者的动态的时候,会发现,他在5分钟内连续不停的为50篇文章,都点了赞。
我不知道你们作何感想,你又希望我作何感想。
这种想法虽然有些自虐,但大脑抑制不住的告诉你:他的赞不是表达他对你的文字的喜爱,尽管你在屏幕前敲了2个小时,而他根本就没有去看哪怕一个字。
每当这个时候,我的脑子里总会闪过“肖申克的救赎”的这个片段:
在唯一可以证明自己清白的证人被杀之后,男主终于决定逃出监狱,前一天,他跟瑞德坐在墙角离别前的对话:
“谁都可能沾染霉运,刚好轮到我,我被卷入龙卷风,只是没想到刮了这么久”。
而这些赞,就像是龙卷风刮过,刚好轮到你而已。
你以为这是最糟的么?并不是,你会惊喜的发现,在这些人为你点赞后不久,如果你没关注他,或者给他回赞,他会取消他的赞。
而收回赞的这种行为,把点赞当做了一种利益交换的行为,甚至对你产生行为进行绑架。
是我太矫情了么?收到赞,还要去探究对方的动机?别人给你赞,你却不按照“潜规则”进行“礼尚往来”,还怪别人收回赞?我只是想说,就当我是好了,就算我的文字只能顾影自怜,我也不稀罕你廉价甚至带有绑架性质的赞!
对于这件事到底怎么看,我想还要从不同创作者对于在简书上写作的目的的初衷来看。
对于同样追求流量的作者来说,这似乎也无关痛痒。
先说说我是怎么了解到简书的。一直喜欢写作的我,一直希望找到一个平台可以发布自己的文字,在这个喧嚣的尘世中留下一丝痕迹。如果有幸能给他人带来一点点启发也是好的,如能遇到同道中人更为一大幸事。于是我开始搜索创作平台,于是我找到了简书。
简书的官方介绍是这样概括的:简书是一个优秀的创作社区,在这里,你可以任性地创作,一篇短文、一张照片、一首诗、一幅画.....我相信每个人都是生活中的艺术家,有着无穷的创作力。
于是,我就真的放心的将自己的文字安置于此。
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今天,在“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自媒体时代,大家都是心怀鬼胎的在各个社交平台,尽量多的发布信息,绞尽脑汁的想尽一切办法来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刺激大家麻木的观感,想要在海量的信息中惊起一丝波澜,然后快速的就在时间的洪流中消失的无影无踪。
对流量的追逐,对用户有限的碎片时间的争夺,成了唯一重要的东西。越来越少的人在乎自己到底是什么感受,自己想表达什么观点,大家只在意用户想听什么感受。
于是大家觉得你说的句句戳中痛点,简直像你心里的蛔虫。粉你,赞你,打赏你,骂你。有人出书,有人一夜暴富,有人成了网红,也有人惶惶不可终日,有人始终是个看客。
有人看过《黑镜第三季》的第一集么?没看过的话你我推荐你看一看。
在剧中,每个人的视网膜上都镀上了一层膜。可以扫描每个人的深受欢迎指数。0-5分不等,在每一次社交行为发生以后,无论是买一杯咖啡,电梯里的小谈,办公室的对话,还是社交软件上上传的照片。
等等所有这一切的社交行为,大家都可以为彼此的受欢迎程度打分,分数不同,享受的社会待遇就不同。坐飞机仓位的选择,租车质量的不同,租房的门槛。很像现在的“芝麻信用”。似乎成为了一种新的社会地位的象征。
于是大家都想尽一切办法,想呈现出大家都喜爱的样子,只为了获得更高的评分,也自然就衍生出了一个新咨询行业,帮助你如何获得更高的分数。
为了获得大家的喜爱,跟人说的每一句话都要彬彬有礼,也不能显得太过刻意迎合。要注意说话的语气,不可以发脾气。尽管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也要打碎牙往肚子里吞,还不忘给对方一个5分评价。精心的挑选每个社交媒体上上传的照片,让我们显得更有品味,更聪明,更受欢迎,因为我们想要更多的赞美。获得更费劲心机的接触到更上层社会的人群(分数更高的人群),因为他们对你的评价,会让你的分数提升的更快。
于是呢?于是我们压抑了真实的自我,我们不敢表达真实的意图,不敢说脏话,不敢表达愤怒。不知道自己是谁。
对于赞美的需求虽然是每个人的本能,一旦这种需求成了唯一,你就沦为了它的奴隶。
“赞”用英文来表达叫“like”,喜欢,它原本的初衷,就是因为出于真心的欣赏,或有趣,或感激,或认同,或敬佩,或鼓励,而由衷的发出赞美。而在现实环境的演化中,它变得面目全非:
它变成了一种降低社交成本的一种方式,因为它是一次沟通的终点,点赞总比评论要节省很多精力。
它变成了一种社交礼仪,一种熟人之间的碍于情面,一种职场上的压迫,一种“礼尚往来”。
它变成了一种引起他人关注的方式,不敢真心表达自己的关心,不敢直言希望对方看你一眼的胆怯。
它变成了一种卑微,没有人赞的文字和状态,是不配在这个世界上存活24小时的。
它变成了一种绑架,不回赞的内容,是不配得到我的赞的。
去你的点赞吧!老子不在乎!人生已经如此艰难,为何还要被一个小小的你所左右!
既然敢于表达真我,就要卸下自己的伪装;假如你真心欣赏我,你的赞美是我的荣光;假如没有赞,也并不使我的真诚有丝毫贬损;但只求一点,不要假惺惺的对我“施舍”你的赞。不要低估自己,也不要看轻我!
希望我的真心也能换来你的真意。真诚难道不是最合适的姿态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