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讲的是较少被提起的一战。
两个16岁的士兵,为了传达一个停止进攻的信息,挽救1600人的生命,徒步前往前线。有人称这是“战争公路片”。这部电影让你很难不想起《拯救大兵瑞恩》,同为危险重重的战争路上找人的过程,但相比之下《1917》显然逊色了些。
这部电影最大的噱头是一镜到底,即从头到尾一个镜头拍摄完成。像这样篇幅的电影,真一镜到底是不太可能的,这部电影是“伪一镜到底”,即通过技术手段在视觉上制造出一镜到底的假象。
本片从技术上来说是成功的, 除了一处利用黑夜(黑屏)来造成时间过渡的场景比较明显外,其他剪辑点巧妙的让人难以识破。
本片获得了奥斯卡10次提名,包括最佳影片在内。最终斩获“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最佳混音“三项技术大奖。有不少影迷对没有获得最佳影片表示失望,但我认为,它在技术上确实做到了高水准,但离最佳影片还是有些距离。
一镜到底的技术在这个故事中运用大体是合适的,摄影机跟着主角一路上突破重重险境,到达前线,给人身临其境感。
但它的限制也来源于此。因为没有剪辑,缺少特写等表现人物情绪与情感的镜头,战争场面也表现的不够完整。因此,会给人一种情感没有出来的感觉。
《拯救大兵瑞恩》是讲一个士兵的兄弟都在战场上牺牲了,而他家里还有一个需要照顾的老母亲,所以派出一个小分队去营救他的故事。这个故事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探讨,就是冒着八个人的生命危险去救一个人到底值不值得。而《1917》就相对淡薄些。
一开始是布雷克坚持要立刻出发,斯科很犹豫,因为要去传达命令的对象是布雷克哥哥所在的部队,直接关系到他哥哥的生命。路上布雷克遇难,这时斯科从犹豫变成了坚定,因为他肩负着去世战友的寄托。
一路上,他被德军追击,掉入瀑布,从成山的尸体上爬过。几次差点死在敌人手中,又靠着机智和信念活了下来。
整部电影呈现出战争的残酷场面和恶劣环境。给观众传递出反战、珍惜和平的主题。
遗憾的是在人物塑造上显得单薄,没有个性。这种人物“通关“型的电影,本应在角色塑造上更丰满立体, 更深刻。
在路上的场景中,可以设置更多让主人公内心挣扎的情节或人物,凸显更真实的人性。片中也出现了主角进入到法国女人家里,拿出自己的牛奶送给孩子喝的温情一幕,但这段展示英法友谊的情节稍显刻意,拍的也甚无趣。
心思过多用在了技术上,故事相对平庸,也难怪与奥斯卡最佳影片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