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上网研究课题:茶包/袋装茶。
茶包里到底是不是好茶
“茶包里的茶不好”是本茶包爱好者经常被鄙视的原因。
茶叶可以根据叶片形状、尺寸由完整到细碎分为八个等级:花橙白毫(FOP)、橙白毫(OP)、白毫(P)、小种(S)、碎橙白毫(BOP)、碎橙白毫片(BOPF)、碎茶末(F)和茶粉(D) [1] 。
袋装茶给人廉价感,原因之一就在于大多数茶包选用的是便宜的碎茶末或茶粉。碎茶末在加工过程中会损失部分茶叶原本的芳香和油脂,味道比较单一,而且更容易氧化变味。但是碎茶胜在能快速出茶汤,几分钟能就可以得到一杯热腾腾的浓茶,很适合用来煮奶茶。对于需要大量浓茶提神醒脑的人来说,茶包是最实惠的选择。(没错是我)
并非所有茶包里都是便宜的碎茶。越来越多的茶叶商开始在丝质的三角袋里装入优质的FOP(比如这几年很火的Tea Pig)。这类茶包的价格通常会偏高一些,泡出来茶汤的风味不输罐装茶,而且方便快捷。
简而言之,超市里便宜大盒的茶包茶叶品质确实一般,我买100入的川宁茶包和我买雀巢速溶咖啡是一个道理。但是你不能说我所有的茶包都是次品茶,我偶尔也会奢侈一下买铁罐装的袋茶的。
茶包袋的历史和发展
茶包最早是在1908年出现的,但是茶包袋的原意并非是用来泡茶,只是单纯的小包装。纽约的茶叶商人Tomas Sullivan想降低茶叶的推广成本,因此想出了把茶叶分装到小丝绸袋子里分发给顾客的方法。但是Sullivan的顾客们并没有按他所料把袋子拆开,而是整个儿丢尽热水里浸泡。Sullivan的顾客们很喜欢这种泡茶方式,并且希望茶叶商延续这种包装。就这样,Sullivan发明了茶包。为了再次减少成本,Sullivan日后又把丝绸袋改为纱布袋。20世纪20年代,这种茶包开始大规模商业化生产,并且在美国广受欢迎。
1944年,平整的长方形纸茶包出现了,此前的茶包长得像个束口袋。1952年,立顿公司发明了他们标志性的茶包袋,Flo-Thru。这种茶包有四面,两袋合一的设计使得水和茶叶的接触面更大[2]。立体的茶包比两面的茶包内部空间更大,在泡茶的适合,茶叶/茶末更容易舒展开。
如今的茶包除了规整的长方形茶包,还有圆形的、三角形的和长条棒状的。好一点的(或者自称好一点的)茶叶品牌很偏爱丝质金字塔茶包,这种设计也增加了茶叶和水的接触,而且比起普通的纸质茶包好看很多。如果是风味茶,也能更清晰地看见茶叶的拼配(水果干、玫瑰之类)。茶叶商也更加倾向于选用环保、有机的材料来制作茶袋,也渐渐淘汰了订书针固定茶包和茶绳的方式。
一个茶包爱好者的自白
茶包给消费者最直观的特点应该是方便快捷。日常泡茶,茶渣好处理;一人一袋,用量易把控。
虽然茶叶浸泡器也是个好东西,但是茶叶放太多,不容易扩散出汤,而且内部的茶叶被闷在里面,影响风味。市面上有很多可爱的奇形怪状的泡茶器,洗起来也挺崩溃的。
一般来说,按照茶叶包装上的指示来泡茶,都能泡出好喝茶汤。不同茶浸泡的时间会有差异,但是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缩短或者延长茶包浸润的时间。茶包泡完就可以直接拎出来,但是直接泡散装茶时间过长会发苦变涩(所以我也很爱公道杯)。
另一个喜欢茶包的原因,就比较贴近Sullivan发明茶包的初衷了。独立包装的茶包让我有机会尝试更多新茶,也更方便和别人分享。这些年各种风味茶层出不穷,我也从朋友那里收到过各种新茶。如今这已经是我的生活方式了,总不能当代快节奏年轻女白领泡个茶也要被出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