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识》第二章 读书笔记
昨天晚饭的时候老公还说,明天厕所化粪池上面打地平,掏钱找人干算了,刷漆和描墙上的大字也找人干,自己不再干了。整天把自己弄得太忙了,没时间读书学习了。
关于他这个观点我很赞同。他本来就瘦,一米七三的个子,体重只有120斤,一休息不好就会头疼,体质太差,本就不是靠出力吃饭的体格,天天除了上课,去开会,学校的杂活都是自己干,有时候我也去帮他,大部分是他自己做。
我说你要学会放手,一个人最贵的是他的精力和时间,你不应该被一些杂事缠住身子,作为一个校长,需要你做的就是你的管理,你的思维,再有时间了投资自己的头脑,让自己成长。就当你花钱买自己的时间了。
晚上就读了这本书的第二章《人生需要做减法》,书里的观点和我不谋而合,作者写的比我想的还全面。
第一节 不做选择的幸福
很早的时候我读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超市的生意特别好,原因就在于超市的货品种类不会超过三种。因为选择越多,困惑越多。
我昨天从我们县城一家最大的超市出来时,去收银台穿过两排的货架上摆放的是生活用纸,那品牌,那大小不一的包装,真的是太全了。要是我去挑的话,估计我也不知道该选哪一个。我一般都是哪个打折,买便宜实惠的。
作者又举了印度人的例子。印度移民在美国大公司中当高管的特别多,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印度人缺乏选择的状态以及很多时候不选择而产生的幸福感。
还有就是印度人虽然种姓分级制度特别多,可供选择的结婚对象特别少,但他们对自己的婚姻满意程度不必美国这些相对自由选择的人低。原因我想也是选择少了,反而心不乱,从一而终。
通常我们认为当有更多选择时,我们会过得更幸福,但事实并非如此。就比如我的假期,一下子闲了下来,可以干的事情太多了,反而不知所措,无所适从。或许少些选择,会更加聚焦,也会让我们更幸福、更成功。
我昨天把自己的书简单整理了一下,我决定先从个人成长类书籍开始看起,一周一本,看一点写一点读书笔记,不贪多。这样反而能让我把这本书读得更透彻。
第二节 做人与作诗。
作者把认为《红楼梦》里的宝钗是做人的性格,而林黛玉是作诗的性格。“会做人”在职场里,其实就是情商高,现实生活中很招人喜欢。可如今的社会,这样会做人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就像俞敏洪所说的,现在的大学培养了太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们还需要有梦想、情怀、不失率真的人,像屈原、李白、罗曼.罗兰、海明威、梵高、贝多芬、雪莱等人,用生命作诗。他们在创作的同时绝对没有那么多功利的思想。
第三节 西瓜与芝麻
对于任何一件事情的价值,中国人有这样一个通俗的比喻,西瓜与芝麻。我们大多数人习惯于做简单、重复,价值又低的工作,因为这种工作不需要太动脑筋,不会遇到非常大的困难。我们大多数人“捡芝麻”捡得很勤劳,再勤劳也捡不出西瓜的重量。这样做的话,时间利用的非常没有效率,更糟糕的是,“温水煮青蛙”,他们会渐渐习惯于这种非常低层次的追求。
这两种人的思维方式完全不同,我们不要为了蝇头小利动心,而要把目光放得长远一些,把自己的能力聚焦到一点,练就捡西瓜的能力,自己上了一个层次,贡献职责影响力就会上一个台阶,至于收入就更不用发愁了。
世界上捡芝麻的人多,捡西瓜的人少,我们如果要致力于捡西瓜,就要耐得住寂寞。就像前两天培训心理学王利珍老师所说的,成功的道路并不拥挤,因为很多人坚持不下来。正所谓“靡不有初,鲜克始终”“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捡西瓜并不难,因为大家喜欢捡芝麻,不用怕他们来和你抢西瓜,因为大部分人见到芝麻依然会去捡,捡多了,西瓜就自然留给你了你这样有智慧的人。
第四节 生也有涯,知也无涯
原话出自庄子的《养生主》,原文是这样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意思是我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知识,是要失败的。已经知道这个事实还要为之,失败是确定无疑的了。
时间有限,不可能什么事情都做,必须要有所舍弃,顺其自然。想要把一件事情做好,不是让自己更忙碌,而让自己少做一些事情。
在这里作者举了两个女生的例子,她们都在为出去国准备。A女士的工作并不忙,但他把一些杂事很当回事,又是聚会又是美容美甲,结果可想而知。B女士是一位护士,他在准备托福和GRE考试的时候,所有的交际应酬一律取消,晚上值班,没事的时候就背单词。后来她被美国的一所非常著名的大学录取。作者问他秘诀,他说很简单,少做点事情,把要做的事情减到最少,一件事情花好长时间才做得好。找到那些其实无关紧要的事情,然后下决心把那些事情放弃掉,做得少,还要做得好。
第四节 我们一定比18世纪的人过的好吗?
作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这么辛苦,为的是什么?无非是想生活的好一点,但是我们做到了吗?有些时候我们甚至忙的没时间来思考这个问题。
所以我们要活在当下,不要把幸福寄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