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喜好阅读,且家有幼崽两只,但我一直以来都对“育儿”类书目敬而远之。从哥哥出生开始,买过且觉得不错的书籍只有两本,一个是美国儿医学会的《育儿百科》,另一本是《冀连梅谈:中国人应该这么用药》,其他的爆款,如《实用程序育儿法》、《神奇的飞跃周》等书籍,在经过接连喂养两个崽子之后才发现,其实都是安慰,每个孩子生而不同,即使你的结论对一个崽有效,另一个崽又会轻易的将你的“事实论证”推翻,看的越多越觉得它们不过是缓解焦虑而已。不过,鉴于最近家里哥哥弟弟战事升级,周围又难找相同的案例,只好再一次求助于书籍,偶然发现这本豆瓣评价竟然有8.8分,赶紧买来参考参考。
《正面管教》已经出版发行将近30年,而在过去的这30年里,孩子的养育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这本书现在仍被公认为一部经典,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作者也在随着观念的改变,不断地结合最新的案例和情况及时做出修改,比如我阅读的这个修订版中,作者会将专注于解决问题作为一个主旨,同时,也更多的强调了大人在孩子许多行为问题中应该承担的责任。没有哪个父母不为了孩子而竭尽全力,但作为父母的你究竟是事半功倍还是事倍功半?而在这本书里,作者会告诉你如何用既不惩罚又不骄纵的正面管教方法培养孩子受益终生的良好品质。
这本书是美国“正面管教协会”创始人、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 简·尼尔森(Jane Nelsen)的作品,当然比起这些正统的“头衔”,她的另一个身份其实更吸引我,那就是一位有着7个孩子的母亲。比起其他背景单纯的作者,显然这样一位“经验主义”作者的理论对我而言会更有吸引力。
在日常生活中,惩罚和骄纵是我们最常见到的教育方式。惩罚是父母体罚孩子,骄纵则是孩子“体罚”父母。正面管教,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既不惩罚又不骄纵,以相互尊重与合作为基础,把和善与坚定融合为一体,并以此为基石,在孩子自我控制的基础上,培养孩子的各项人生能力。严厉和惩罚也是很管用的管教方式,尤其是通常意义上来讲,它能够立即制止不良行为,但是,我们不能被当时的效果所愚弄,必须要知道长期下去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负面效果。孩子们通常不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在遭受惩罚时内心所作出的决定。然而,他们未来的行为就建立在这些潜意识之上。例如,一个孩子可能在潜意识中认定“我是一个坏孩子”,并会继续扮演“坏”的角色,也有可能为了寻求别人的认可,从而变成了一个讨好者。所以,在惩罚之前,请先想想你的行为可能对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正如书中所说,认定若要让孩子做得更好,并不需要让他感觉更糟。
没有哪个孩子是十全十美的,而当孩子表现出不当行为的时候,作为父母的应该最先反思自己的失职。行为以目的为导向,孩子的首要目的就是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而当他出现不当行为的时候,你是否能够足够发现其背后的隐藏含义呢?2岁的孩子在看到妈妈领着刚出生的宝宝回家时,会模仿新生儿爱哭,吃奶瓶,把臭臭拉到裤子里的行为,这并不是不听话,也不是无理取闹,而是作为妈妈的你散发出了爱小宝宝胜过爱他的信号。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没有归属感和价值感的孩子,也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
和其他偏“理论型”的育儿类书籍相比,这本书给我带来最大的不同的就是,作者不仅用她的观点说服了我,而且我愿意试着去按照她说的去做去尝试。我是个典型的狮子座妈妈,没耐性,暴脾气,同样的问题出现三次以上我分分钟爆炸,这本书读完,我的天啊,这哪是育儿宝典,明明是家长的自我提升……比如说最普通的一个例子,大部分家长都会遇到的孩子不吃饭的问题,而我之前自以为是的处理方法反复的说教,说吃某某蔬菜有营养长大个balabala,其实对于孩子而言,100遍的说教完全不如直接饿一顿肚子更有效果,让孩子去体验“自然结果”(当然前提是不要带任何责备和批判)往往更容易达到管教的目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育儿的路上,需要成长的不仅是孩子,家长同样需要步履不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