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应志刚
说来也是怪,似我这般早晨从中午开始的家伙,每到常熟,竟一早就自觉醒了。
原因很奇葩,为了赶早去虞山脚下吃一碗面。
早上七点,空气还是湿润的,在阳光完全醒来之前,人与景都浸润在稀释了的牛奶里,踏着承了一夜露水的山路,在林荫里逶迤前行,每一片肺叶都忍不住张开来呼吸。
面馆集中在兴福寺外。天气晴好的时候,面馆外的开阔地,百十张桌子密密整整排开,数千人端着碗吸溜着面条。
与友人寻了一处空桌,点了面与小菜,坐在藤椅上先喝一杯店家端来的碧螺春茶。
因友人乃姑娘一枚,故聊天时轻声细语,后来惊觉,每一个字都不曾被周边搅扰。
桌子几乎都躲在大树的华盖下,我们的桌子上方是一颗百年玉兰树,边上节次有栗树、香樟、丹桂,大都挂了一块牌子,记载着树木的年龄。
若你有兴致转一圈,保不齐也会跟我一般惊叹,这简直就是一座古树博物馆,100岁的树木只能算作儿童。
热腾腾的面端了上来。面是常熟特有的蕈油面。
蕈是一种长在虞山松林间的菌菇,形似香菇,但入口绵滑有嚼劲,带着淡淡的松针清香。
蕈油熬制颇费时间,店家往往深夜就起床,将白天采集的鲜蕈倒入上好的香油中,慢火细煨整一夜,蕈吸收了香油的浓烈,油汁沾染了蕈的乡野气息,所以,味蕾挑剔的老常熟人,在吃蕈油面时断不舍漏掉一口汤。
佐菜也很丰富,有咸淡适口产自虞山的腌制香椿芽、外焦里嫩入口甜香的爆鱼、金黄酥脆的油炸大排,不一而足。
山风轻轻掠过,满世界都是树叶亲吻的声音,偶尔有一片受不住这般热烈,打着卷飘进你的面碗,吃面的食客轻声一笑,用筷子挑了出来轻置一旁,再与旁人研究几句这片树叶的来历。
吃完面天光尚早,吃面人续了杯中的茶水,正正好,这虞山顶上采撷的上好碧螺春,刚刚润出茶味,细啜一口,回甘无限。
或是三三两两聊聊家事、国事、天下事,或是唤来兜售捏背、掏耳的手艺人,眯着眼、咧着嘴轻叹一声“舒坦”。
或是正发着呆,不经意瞥见一位面容姣好的女子,眼神游离对着你发呆,你轻轻一笑,她先是羞涩的一阵左右顾盼,又报以你轻轻颔首,好吧,你休要不承认,此刻的时光轻曼再也不愿离去。
当然,你若是个素食主义者,偶尔又想发发雅兴,不妨换个地方,到寺院里面去吃面。
寺院就叫兴福寺,原名破山寺,后因寺内有一石左看像兴右看似福而更名。
寺里正在做法会,禅音袅袅。
后院,数百年的鸡爪枫下摆了几条长桌,正对着放生池,里面的锦鲤游来游去,几只乌龟伸长了脑袋,似乎受不住这蕈油面的香气,一个个张了嘴呼吸。
同样是寺外饕餮的场景,只是一道山门,将市井排除在外,阳光丝丝缕缕透过树叶打在桌面,微微抬头,这天光似有了佛光普照的意境。
面条端上来准备大快朵颐之际,忽闻隐隐桂花香飘来,与友人轻轻对视,心有灵犀,同时喜叹了一句,“哦,桂花开了!”
在寺院里,吃完面你可以照例喝茶、聊天或是发呆,但我还是要请你在这佛的世界轻游一番。
大雄宝殿里有许多善男子、善女人用手触摸那块兴福石,所有人都相信,摸过这块石头后,你会家业兴旺福气多多。
沾染了福气,再去前院看一看国宝。
那是一块石碑,碑文为唐代诗人常建所撰《破山寺诗》,由“宋四家之一”的北宋书画大家米芾书写,清朝石刻名匠穆大展雕刻。
若有雅兴,细细咀嚼每一句诗文,越发觉得这寺院的景致不可方物,自己倒像一个俗物侵袭了满园的芳华。
寺内颇多古树,最奇的却是一株白玉兰。
长在后院已浸润百年天地精华,因遭雷击整个树干只剩半爿树皮,却依旧年年散枝开叶、年年花开。
常熟人都相信,这是虞山山水精华与佛祖的保佑,就像这虞城一般,历经数千年风霜雨雪,依旧璀璨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