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日历1127 不要忘了耕耘,也不要揠苗助长 2024-11-28

《传习录》:“学者一念为善之志,如树之种,但勿助勿忘,只管培植将去,自然日夜滋长。”

【华杉讲透】:“为善的志向就好比树的种子,只管培植,自然就会日夜生长。”学习第一在立志,立志之后,就是只问耕耘,不求回报。有志者,事竟成,不是有志向的人说的话,因为他惦记的是成。他会想这条路不成,那换一条路试试,也做不到勿忘勿助。勿忘,就是始终不要忘了耕耘、培植;勿助,就是不要揠苗助长。

今天这句话让我明白,志向像种子,①是关于种下什么种子,种下大树的种子、水稻的种子和花朵的种子不一样,各有各的花期,也各有各的果实;②要持续耕耘和培植它,这样它才能生长、能发展、能朝着它本该的样子去长。

本该的样子是亚里士多德目的哲学中的外在目的,宇宙对世间每一株花草存在的意义都有清晰的界定,朝着本该的样子生长,就是在宇宙运行的轨道中执行着其存在的外在目的。

成与不成属于亚里士多德目的哲学中的内在目的,我在实现外在目的的同时,内在目的也得到实现。但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分离是,我在实现外在目的的时候不是为了实现内在目的而去实现外在目的。而是,如其所是地实现事物存在的目的。这样去做事,不偏不倚,完全把事物发挥到了最佳状态,刚刚好,是止于至善,也是中庸的状态。

当我以内在目的而不是外在目的为衡量指标去做事的时候,行动会有偏移。举个例子,当我为了钱去工作,我做事的动力不再是实现事情本身,而是钱。因此,在做事的过程中会面临一些抉择时刻,比如,自己很清晰怎么样的方式是更赚钱的,如果为了钱,就会选择这条路。如果只是抱持着实现事物存在的目的,没有那么功利,那么很多事情不太会影响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进程。

这是一种「无我」的状态,即:做事的标准应该是事情本身就该这么做,我只是去做这件事的人,我要做的也只是如实地把事情按照它存在的目的推进下去,而不是受我个人的喜恶,凭借自己的情绪跟想法去处理事情。

我发现,小学学的拔苗助长的故事,直到去年才真正体会到其中的道理,并且我也看见了自己曾经也在拔苗助长,没有踏踏实实地耕耘积累。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