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期【河西专栏】

《愚公移山》之标点破题

                                            文/杜欢欢

愚公不愚,智叟不智。这是老生常谈的课题,想谈出点新意,就换个思路吧。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一、标点导入

愚公以“年且九十”的高龄,要去搬两座“方千里,高万仞”的大山,这么“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你能给这个标题加个标点来表达你对这则寓言的态度呢?

学生给出的答案很妙,或感叹号,因为惊叹;或逗号,因为未完待续;或引号,加给“愚”字……

那本节课我们就以不同的标点来逐步深入解读《愚公移山》。



二、愚公移山?

问号表示疑问。愚公要移山?愚公为什么移山?愚公为移山做了哪些准备?愚公移山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愚公真的把山移走了?请同学们带着疑问再读课文,用文中原句回答以上问题。

(学生们展示成果。)

图片发自简书App
通过刚才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在移山的故事中重点把笔墨放在了移山的困难部分,无论是客观存在的,还是来自于智叟的责难和嘲讽。为什么?

因为移山的困难越多,越能衬托愚公的人物形象。故事的详略安排也是我们写作时要注意的。

(设计思路:以问号问出一系列问题,实则梳理故事情节,即愚公移山的原因、准备、艰难、结局。同时学习衬托的手法和详略安排的恰当。)



三、愚公移山!

感叹号代表惊讶、赞叹。两座大山真的移走了,愚公真的成功了!愚公其人不禁令人赞叹,那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与之辩难的智叟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我们分别来赏析一下这两个人物形象。

1.智叟其人

找到文中愚公妻子和智叟说的话,乍一看,内容很相似,但“近似之迹,不可不察也。”请你找出其中的不同之处,分析智叟的人物形象。

(学法指导:站在说话者的角度读一读,从目的、语气、称谓的角度思考其中的区别。)

图片发自简书App

对比分析:

愚公妻子:称谓"君”——尊重

        目的'献疑”——帮助解决问题

                语气——委婉、关切

  智叟 :称谓“ 汝”——不尊重

              目的“ 笑而止之”——制止

              语气——嘲讽、无礼


通过分角色的朗读,我们发现智叟和愚公妻子说的话其实相差很大,形成鲜明的对比。除了妻子,文章中其他人物形象也可以与智叟形成对比,同学们可以找到吗?(学生们可以找到愚公和孀妻弱子,并分析他们之间的差异。)

小结:智叟其人,目光短浅,自视聪明,好为人师,实则目光短浅,而且不懂得尊重别人。

(设计思路:以读回归文本,通过对比分析人物形象。)

2.愚公其人

那作为此次移山的发起者,组织者,参与者,从他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呢?

例:从“年且九十”还要移山,我看到愚公造福子孙的胸怀。

从“吾与汝毕力平险……”我看到了愚公的身先士卒的担当。

从……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四、愚公移山……

省略号代表意犹未尽。愚公移山的故事结束了,但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思考。

1.有同学提出疑问:为什么不选择更简单的方式——搬家?却要大费周章地移山?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老师先表态:如果我是愚公,那我肯定选择更简单更有效率的方式,举家搬迁。

学生纷纷发言:有的学生支持移山,因为不能每次遇到困难就绕过去;有的学生支持搬家,因为搬家会留给后代很重的负担……

小结:我们面对经典,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学会质疑,大胆质疑,但同时我们要明确《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的结尾是天帝命令夸娥氏移走的山,这样神话的完美大结局正是要告诉我们,愚公精神的可贵之处,无须以现在的眼光严格分辩,只需明白这则寓言想要告诉我们的寓意即可。

图片发自简书App

(设计意图:简单的讨论点到即止,鼓励学生质疑,同时也引出寓言的意义。)

2.愚公移山移走的只是山吗?

(给学生时间思考讨论)

教师引导:愚公移走的不只是山,更是智叟这一类人的“愚见”,也就是愚公所说的“汝心之固”。最近很火的动漫电影《哪吒》里有一句台词“人们心中的成见就像一座大山”,我觉得人们对你刻板印象、给你的所谓建议,都像一座难以翻越的大山。

愚公移山故事的结尾不是愚公辛辛苦苦用双手移走了门前的大山,而是“帝感其诚”。这不只是个神话,而是“诚者自成”。我想送给同学们一句话――

图片发自简书App

五、愚公移山,

山移走了,愚公和智叟又见面了,这次,他们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课后请你根据原故事情节,展开合理想象,续写一段。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