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喦(1682——1756),字秋岳,号白沙道人、新罗山人等,福建上杭人(一说为莆田),老年自喻"飘篷者",流寓杭州、扬州两地,卖画为生。
华喦一生贫困,金农在《画竹题记》提到:"汀洲华岩秋岳……尝画兰草纸卷,卷有五丈者,一炊饭顷便能了事,清而不媚,恍闻幽香散空谷之中……余恨不能踵其后尘也。"
华喦为全能型大师,工人物、山水、花鸟、草虫等。除了作画,他还能诗,有《离垢集》、《解弢馆诗集》传世。曹鸣銮赞其诗:“画笔世所贵,诗情尤足奇。全从天籁出,尽得骚人遗。”他的诗风影响到绘画,其韵味天成的画风与轻快洒脱的诗韵相得益彰。
华喦出生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十月初七。因家境艰难,仅入私塾两年便辍学当造纸徒工。塾师见他善画,且具才华,于是将所藏古画拿出来,让他临摹。劳作之余,他便对景写生,夜晚更是在灯下临摹古画不已。
在方睿颐编著的《梦园书画录》里,记有华喦自述:“仆居闽时,常放游山水,见茂林中有藤,垂花如珠串,随风泛动,灿然岩壁,不识其何名,幽艳若此,静中揣想,拂颖而出。”
17岁时,华喦开始为当地土地庙、龙王庙作壁画,为百姓画些门神和吉祥画之类维持生计。1703年,华氏家族重修宗祠,乡人推荐华喦为祠堂正厅作画,但族长认为华喦出身卑贱,说“华喦乃轻薄后生,一介布衣,有何能耐”,欲舍近求远,重金聘请举人出身的汀州府钟姓老画师。
华喦不满族长的诋贬,气愤之余,决定出走他乡。临行前,他偷偷翻墙入祠,一夜之间在正厅绘《高山云鹤》、《水国浮牛》、《青松悬崖》《倚马题诗》四幅巨画,又在厢房壁上作《老人挑牛角》,并题诗曰:“画者不差不错,看者仔细斟酌,少年不勤不俭,恐怕老来担角。”
离家后,华喦辗转于浙东一带,还到景德镇做过画瓷工。后寓居杭州,与当地文士徐逢吉、蒋雪樵、吴石仓、厉鹗等友善,励志读书。徐逢吉对华喦十分欣赏,他说:“华君秋岳,天才惊挺。壮年苦读书、句多奇拔;近益好学、长歌短吟、无不入妙……其文质相兼,而又能超脱于畦畛之外,如斯人者亦罕见矣。”
徐逢吉大华喦27岁,两人为忘年之交。通过徐逢吉,华喦又结交了许多有识之士。在杭州地区文人名士的影响下,华喦潜心研究诗文书画,终于成为画艺、文学素养兼具的艺术家。
华喦36岁时,曾北上入都,“得交当路巨公,名闻于上”。但“北上之行”并不令他得意,据戴熙的《习苦斋画絮》载:“华秋岳自奇其画,游京师无问者。一日有售赝画者,其裹华笔也,华见而太息出都”。离京后,他游历于热河、泰山、庐山等名山胜迹。
雍正二年(1724),华喦来到扬州,以卖画为生。在扬州他结识了金农、高翔、李鱓、郑板桥等人,他们彼此交流切磋,诗画酬答,提高了绘画修养,也成为扬州画派的代表之一。他在扬州卖画甚久,71岁时定居杭州,继续以"岁月矢流,光景堪惜"的紧迫心情埋头作画。
华喦的画艺,初期受恽寿平、朱耷、石涛、陈洪绶诸家影响,后来自出新意,成功创造了个人特质。其花鸟画最负盛名,为兼工带写的小写意手法。他善于捕捉自然生物中的天趣和人们真切细腻的体验,将花鸟的动人姿态和视觉感受中丰富而健康的情趣融为一体,创造出生动多姿的形象。
华喦既注意细节描写的精微性,又不失笔墨的简逸生动,禽鸟毛羽细致蓬松的毫毛毕现。这种清新俊秀、率意疏容的花鸟画风格,十分惹人喜爱。台北故宫博物院存有《华喦写生册》。这本画册让人感受到他塑造的艺术形象幽默生动,表情俱足,完全流露了自家性情。
其中一幅名为《象驼》,画大象与骆驼对视,像是在私语,又像是要争战。象背上画一童子,有陈洪绶之古意,却又极富生趣。另一幅《蛙战》中画四五只青蛙于水塘边,或对峙,或跳跃支援,背景以晕染和线描简略带过,更加衬托出蛙战的动感。
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华喦在迟暮之年,仍旧童心未泯。在生命的最后,他仍笔耕不辍,壮心不已,曾留诗道:“新罗小老七十五,僵坐雪窗烘冻笔。画成小鸟不知名,色声遽然空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