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在所有好书必读推荐榜上,《瓦尔登湖》都不会缺席。
但它到底好在哪儿呢?说实话,当我真的开始读的时候,发现似乎有些枯燥。因为书中绝大部分都是作者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描述,对身边自然田园生活的观察记录。
1.有时毁掉一件事的,是期待。
对一部电影从刚刚开拍就期待,结果终于看完了觉得也就三颗星吧;一道菜非常好吃总期待着下次再来吃,但第二次总觉得不是第一次那个味儿了;同样,一本久负盛名的书,拿在手中觉得分量十足,拿出手去觉得逼格满满,但是真正读时却觉得读不下去或者不知所云。
有时不是电影拍得不精彩、菜不好吃了,也不是书写的不好,而是再美好的事物都敌不过自己内心的期待。
尤其是现在必须要用标题党,必须要夺人眼球的时代,一本书也必须要金句频出,观点不论对错关键要标新立异,这样才有人会看。
如此一来,160多年前的这本《瓦尔登湖》似乎不符合当代人的审美了。因为我对这本名著经典满怀着期待,期望它能讲出许多发人深省的哲理名言、金句经典。
然而这本书中的哲理并没有不矜持地直接抛出来,却又十分显现的摆在那里——整本书都在讲一个哲学道理,揭示一个人生真谛。
它向世人揭示了作者在回归自然的生活实验中所发现的人生真谛:如果一个人能满足于基本的生活所需,其实便可以更从容、更充实地享受人生。
2.断舍离的前身——瓦尔登湖
“断舍离”是近几年才刚兴起的概念,意思是“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迷恋”。
前一段时间有一部日剧《我的家里空无一物》,我觉得简直就是断舍离的电视剧升级版,因为相比书视觉影像的冲击力更大。我每看一集甚至半集,都特有一种想马上行动,把家里空无一物的冲动。
在断绝舍弃脱离看得见的杂物的时候,更重要的是对思考模式心灵环境的清空整理。
正如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说那样:“绝大多数的奢侈品,以及许多所谓的生活的舒适,非但是多余的,而且还会妨碍人类的提升。”
在知道《瓦尔登湖》之前,我很羡慕古时候的人“辞官归隐”,或者武侠小说里的“隐世独居”。树林茂密,流水潺潺,屋前有几棵竹子,风来时,沙沙作响,大概就是《陋室铭》里所描写的那样诗意美好。
这种美好的想象似乎被现代文明挤压得几乎成了幻想,哪怕是在梭罗那个年代——清道光咸丰年间。
他自己隐居两年多,有好多人好奇他的生活方式,衣食住行更各方面。当然,整本书详细叙述了自己遗世独立的生活,给大家的好奇以足够的交代。
他更重要的想表达的是,离开文明世界到荒蛮中生活,才能了解什么是生活必需品,以及怎么获得这些必需品。
这就好比,“生病时才知道健康的重要”,没有物质时才能知道哪些物质真正需要。
不需要的物质断、舍、离。
3.瓦尔登湖PK山水田园诗
《瓦尔登湖》一开始并不出名,美国一开始并不认可这种所谓的“自然随笔”,可能再加上随后的南北战争,这类作品在当时并不吃香。但其实这崇尚种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精神,在中国自古就有。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种超然隐逸的生活意境,与瓦尔登湖毫不逊色,甚至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山水田园诗更胜一筹。
其实,描写自然风光的山水田园诗在一开始也是不被认识的。
魏晋之前,虽然有《诗经》《楚辞》等描绘自然风光的佳作,但主要是用以借喻,并不是真正写景。
后来由于政治经济等原因,以陶渊明、谢灵运等诗人为代表的田园诗派逐渐形成,到了以王维、孟浩然等为代表的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达到鼎盛。
回到当下,从各大书榜中可以看出,包括《瓦尔登湖》在内的“田园生活”作品,仍受人们喜爱追捧。
也许,不论中外古今,如何在滚滚红尘中觅得内心澄净的瓦尔登湖,仍是我们面临的一道难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