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天监考一门统计学的课,看到一个平时很努力的学生边考边发急。有道高分值的题,第一步就涉及到一个知识点,她没有复习到,于是整道题根本做不下去。
她很委屈地跟我讲:为了这场考试,我认真准备了好久,确信一定可以把所有的题都答得很漂亮;居然来就卡住,我太气不过了。
这个学生聪明勤奋有灵性,我半点不怀疑她为这场考试认真准备了很久。
可是复习得久,并不保证她一定能应付所有的考题。甚至可能有同学压根儿没复习,却正巧记得那个知识点,因此得分比她高。
从概率的角度来看,偶然性事件的发生虽然是小概率,但会出现是必然的。
早前写了篇论文,我的导师特别欣赏,反复建议我投到Journal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婚姻家庭咨询期刊],说被采用的机会应该很大。
他说的是美国婚姻家庭咨询协会的旗舰刊物,录稿率有时低到10%。我的导师,是这家期刊的主编。
我当时听了他的话,心里挺为难,因为我心心念念想投一家影响因子更高的顶级心理学期刊。在这家期刊发表的研究,时不时地会被《纽约时报》什么的引用。我担心自己的研究这么有创意,投给导师讲的那家,会不会太委屈了。
很快发现是我想得太多;文章被顶级期刊斩钉截铁地给拒了。
转回头投导师讲的那家。他按惯例主动回避审稿程序,由一位副主编主审。
居然在二审时又被拒了。
我做那项研究时,下了很大功夫。因此自认一定会被录稿,哪怕录稿率只有10%。
我没有去想,我的付出,本来就是我的事儿,不见得会被别人认可。
打开微信,满眼都是励志故事:当年很惨很努力,现在很爽很成功。这给我们一种错觉:付出了,就能收获;努力了,就会成功。
而现实要更残酷一点:努力了,不见得就能成功,而只是多了成功的可能。
天道酬勤,但并没有讲明什么时候酬、怎么酬。放在较短的时间轴上看,我们甚至可能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收获任何认可、回报,怨念公平、公道都不知跑哪里去了。
事实是,我们多半要为自己的懈怠买单,但谁也没义务为我们的努力笔笔结清。
有人觉得自己这么努力,即使没成功,至少该被理解,会有人拍拍ta的肩膀说:你已经尽力了,不能怪你。
如果得不到这样的宽容理解,ta会很委屈:我已经尽力了,你还想要我怎么样?
然而这个世界上会以你是否尽力为标准来要求你的人,真少。比如父母家人。他们对你有感情,所以肯在对结果的要求上打折。
记得初中有回生物考试,我只得了50多分。回家忐忐忑忑地讲给妈妈听,她居然安慰我说:你已经拿了过半的分数,很不错啦。
与分数相比,我的妈妈更在乎我的情绪和感受。
而外人与我们没有这样的情分,只有结果是共通的语言。
满世界那么多人在追求和自己差不多的目标,而成功者的比例一定是小配额的。
我们可以抱着期待的心情一直努力下去,希望有朝一日,能被那个小配额击中;也可以四处追讨已经付出的努力所“理当”换来的回报。
如果把成功当作中彩;付出便是下注。下注更多更勤,理论上中奖的可能性更大。
但不担保准中。
唯一能确定的是,如果不下注,一定什么也中不了。
努力有风险,付出需自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