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琢磨,怎样提高效率?不外乎:想明白,做明白,说明白。
我们从事的IT行业,得益于行业的特点,较早感受到科技发展的潮流,接受更多的大脑刺激。
主动或被动的进行脑力思维整理,如果不这样做,就会落后,会被淘汰。
即感慨少年天才的脑力之发达,又惊讶于有些人完全不动脑子。提升效率的根本方法在于聚焦脑力,关注重点。而现在聪明的一部分大脑设计了各种各样的应用,抢占群众的注意力,分散群众的脑力。
丈母娘的病情反反复复,在医院住了快一个月了,年轻时候的身体挥霍终于要付出代价。
周四晚上见到了小伙伴吴晨曦,跟想象中有点一样,性格积极,爱思考问题。
本周看了一部分《三国志》,文言文的,好在剧情比较熟悉,翻起来比较快,囫囵吞枣的感觉。
另外看了 《福尔摩斯探案集》的第一部《血字》,小说看起来就是轻松,速度也快。自从某次从霍泰文的文章里面窥到一点写作的门径,现在看书会不自觉的回顾一下作者的叙事逻辑,思路。
周末陪家人看了《七十七天》的首映礼,豆瓣评分7.4 ,算是中上了吧。导演也来了,说了拍摄多么辛苦,江一燕多么优秀,不计片酬。可是说实在的,我觉得他们拍的不怎么好,糟蹋了羌塘无人区的艰难与美丽。
贴一段我的影评:
《七十七天》首映观后感
“有的人三十岁就死了,直到八十岁才埋”。人生必须要有自己的七十七天。
这部户外探险电影,带我们经历了电影里的每一帧都非常的漂亮,是视觉上绝大的享受。
去过四千多米的高原能够深切感受到在高原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才更加体会到拍摄电影的那种艰难,也更加佩服他们电影人的真诚与执着!
影片一开始航拍,从四五层楼高逐渐往上拉,由布达拉宫宫顶切入,经幡、金顶衬着蓝天、白墙,杨柳松即将完成无人区最后一程,
面临是穿过危险的沼泽洪水泛滥的地区,还是翻越昆仑山返回拉萨的两难选择时,他说“回去吧,回去好好过日子”。
之前来是因为活了这么多年,想要过一次自己想过的生活,活了半辈子,总要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
还有什么比重复而又无趣的工作、鸡毛蒜皮的生活更让人绝望和恐惧的?归属其实也是桎梏,希望一直在路上,与整个世界无关,跟自己握手言和。
-------- 华丽的分界线 --------
以上是给活动组织单位写的,拿人手短。
主人公穿越无人区的艰难也是肯定的,但影片表现的艰难不够细致,无人区、高原、断水、断粮,任何一个场景多花2分就能渲染出“艰难”,但影片没有做。就好象说个笑话,自己一直在说“太好笑了,太好笑了” 。
两条线交叉叙事比较混乱,除了最后一次切换,前面的几个都不够自然,太零碎了,不如倒叙的多一些,加强紧凑性和完整性。
最后,高原的景色太美,影片的表现的力度也不够,是不是缺乏那种长镜头,超广角的摄影器材和功力,毕竟是小团队。
一名业余看客的观后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