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变万化,纵横驰骋,这是从踪迹转换角度提出来的,是从场点变化角度提出来的,就是通过人物行踪的变化,来写人叙事,绘景状物,是游记式散文最常见的写法,也是散文“形散”的重要方法之一。至于踪迹的交错发展形式,可以是两个人的互错,也可以是一个人时而纵向时而横向的变化。无论记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都要受踪迹的控制,一般说来,踪迹的变化越多,展示的内容就丰富,“形散”的特点显示得就越充分。这样,踪迹变化纷呈,纵横驰骋频繁,也就决定了文笔的奔放自如,于是“形散”之势就鲜明突出了。
这种方法的具体运用,就其适用的体裁分支来说,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是记叙式游记散文。就是文章以记叙为主,记叙的线索是人物的踪迹,行文顺序也是按照人物的行进发展的,踪迹所至,视力所及。这种情况,要求作者进入文中,主要踪迹都是由作者发出的,但实际上,主要内容并不是这踪迹,而是所到之处发生的人和事,呈现的景和物,踪迹只不过是一种媒介。如果踪迹一用进文中,就要一贯到底,明晰发展。例如,有一篇《岳飞故里行》的散文,就采用了这种“形散”方法。作者主要写了游览和参观岳飞故里的经过情景,歌颂了我国古代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游览的踪迹发展是:骑车路上→临近村舍→进入岳宅大门→转过正房厅→进入宽敞的正房→跨进东耳房→转身进了西耳房→踏上归途,再过故宅。这里,既有人物的踪迹动词,又有场点的转换变化,以“我们”为行进者,先后记叙了岳飞故里的有关纪念性建筑和岳飞及其岳家对祖国的建功立业情况,情景交融,人事兼收,文笔潇洒,很有“形散”韵趣。
二是说明性游记散文。就是文章的内容以说明为主,而形式上则又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前者是内质,后者是外壳,二者有机配合,构成了“形散”的格局。这种文章并不少见,需要明确的是,所有内容必顺以客观介绍为主,以实有的景与物为主,不带感情色彩,也很少虚构或联想。这种情况,既可以归为散文之中,也可以归为说明文之列,其目的,是通过人物踪迹与视觉的同步转换变化,来说明有关事物。踪迹驰骋是说明手段,场点中的事物是说明对象。例如,《我们可爱的学校》这篇说明性散文,就采用了这种“形散"方法,先后出现的踪迹转换动词和场点变化对象有:“沿着(水泥道)→信步进入(校园)→来到(两排树)→站在(操场上)→踏入(教学楼东边)→进入(小花苑)→登上(假山)→跨出(大门)。这样,踪迹引出对象,形式为内容服务,介绍中始终客观具体,实事求是,不仅将太湖中学的优美环境展示给了读者,而且增加了“形散”的因素。
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一点,就是在每一踪迹范围中,所写的人和事、景和物都不能平分秋色,要有重点有一般,详略有致,主次分明,这也是符合客观实情的,因为并不是每一场点都那么重要,这样,才能获得较好的“形散”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