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想就【践行】这个话题写一写自己的反思了。
起因:我又对一个训练营失望了
感慨的触发点是自己报名了一个【全能妈妈训练营】,主讲老师是一个玩转互联网运营的年入千万的大咖老师,昨天开营。这个营的第一节课是讲妈妈们的时间管理,一节40分钟的课,只讲了三个要点:注意你的时间黑洞、一页纸时间计划以及开辟自己的第三空间。
说实话,尽管这三个概念我不甚熟悉,但里面的内容在我看来确是老生常谈,联想到前几天看到这个大咖老师在朋友圈里说:我有非常多有用的干货给到大家,自己的期待满满,然而听完课,却有一种禁不住的失望之感。
又一次,这种失望之感已经不是第一次有了。
我想起之前第一次报名参加一个写作训练营时也出现了类似的感觉。听了几节课,觉得他们所讲的方法,自己全部听过,完全不像听【得到】上各种老师的课,几乎每节课都能刷新认知,让人感觉收获满满。
但不管我的感觉如何,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是:他们这些大咖都证明过自己,在大大小小的我无法够到的平台上证明过自己,而且的确给别人带来过不小的提升,而且有些还赚到了我渴望已久,甚至见都没见过的传说中的【年入千万】。所以如果我一再出现这种感觉,说明,更有可能的不是这些老师们太水(起码没有我想象中的水)倒是我自己的认知出偏差了。
偏差到底出在哪里了?
原来是“光听不练”惹的祸
我想起这两位老师的训练营,每天非常核心的一个要点是:反复提醒大家要实践、实践、实践。重复到连这一点我都不以为然:小学书上不是就写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有什么稀奇的。心里有一个声音总在响,快讲个我没听过的知识点,快说点我不知道的理论原因,你总得让我想清楚这件事对不对,想清楚来龙去脉,我才能实践吧。可是这些老师也没有讲出这是什么,为什么,于是结果就是,上次那个写作营结束了,我也没按照要求读几本书,写多少读书卡片,自然也就没有多少提高。
猛然我发现,我这个号称读的书多的人(其实也没读多少书),再接受别人的知识、观念时,可能都不是从零开始,而是从负分开始的!
因为完全没听过的人反而有可能听进去,学习到,通过自己的实践完成跃迁,而像我这类看似什么都听过,却什么都没有实践过的人,反而觉得什么都见过,什么都不以为然,却依然什么都不去实践,一直在寻找自己知识的空白,实际上,可能知识本身,并不值钱,而我可能就一直这样,自以为是的在“浅阅读”→“零实践”→“没学到”→“寻找更多新知识”的怪圈里打转。
这几天我一直在领会:菩萨畏因,凡人畏果的深刻含义,我想我应该更加清晰,如果我继续这样下去,无法跳出怪圈,无法实现真正的飞跃,也是必然的事。我应该更加清晰、更加紧迫的认识到这一点。
以上算是又一次“老生常谈”的反思,但正如被无数人验证过,真正有用的,就是这些老生常谈的。希望我们都能通过实践完成自己人生的跃迁。
与简书的友友们共勉。
重温了【得到】上关于实践的话题
最后,附上【得到】上李笑来关于践行的金句,希望能时时勉励自己。
【做到】
1.一切的知识都正走在通往免费的路上,真正用来变现的,事实上是“认知差异”。
2.“知道”(即认知)本身事实上作用并不大,真正有作用的是,比别人 经过多次升级的认知 ”。不断升级的最重要工具是什么呢?行动中的思考。
3.不践行的大部分原因是:怕困难,怕痛苦。
4.高效学习不仅要讲究学时,还要积累“用时” ,后者才是拉开差距的原因。
5.督促自己行动起来的一个有效方法是:为一件事引入足够多的成本。
【执行力】
1.执行力差有两个根源,一是没有训练好骑手(元认知)、白马(情绪)、黑马(直觉),没有通过重复实践来完成技能内化;二是没有升级活在镜像世界里(镜像世界是李笑来提到的概念,比如普通人的世界锻炼是痛苦的,而健身者的世界里锻炼是充满吸引力的)
2.如果你真的给一件事赋予了重大意义,就再也不用担心不能坚持下去了。
3.这就是执行力强的表现:
只做最重要并且正确的事情
我经常说做正确的事情,要比把事情做正确重要得多。而一个人的执行力,其实就体现在他每天做了哪些正确的事情上。正确的事情有可能很复杂,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到我们之前那把刀:问问自己“什么更重要”?然后每天哪怕只做五分钟,也要把时间用在这上面。
4.提升执行力的很重要的两个点是:先练习好制定计划以及预估难度。首先制定简单的计划、在执行中反馈和调整,
5.每天都要问自己: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不断在琐碎的小事中浪费精力,锻炼“执行力”,你在这里付出的时间与成就感就会削弱你在真正重要的大事面前的判断力,所以还是那句话:珍惜你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