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安静的坐在台下看了一场演出,一场由专业演员演出的13个节目,在看的过程中和看完之后,对文化产业的势微状态有了切身体会。
这是一场正式的演出,也是一场任务式的演出,还是一场无奈的演出,没有气氛的演出。
说正式是因为方方面面,为了这场演出付出了人力、物力、精力,包括时间。首先是双方单位的领导,因为业务接触,沟通过程中要完成一项工作,将文艺演出送到企业、学校、厂矿等,称为“七进”(后来听演出团里的说叫做“八进”),而我们也需要和客户搞好关系,所以从上到下动起来才有了这么一台节目,学校前一天打扫卫生准备布置礼堂,我这里下通知,要求各单位报名,分配名额,结果计划的100人,最终报名的87人,其他人员的反应是“特别想去,但没时间”,那“时间都去哪了”?
为了一个半小时的演出,调试设备,彩排,包括印制节目单,30多人准备了4小时(一上午),可谓是准备充分,演出规划正式。歌舞团的团长直接在场边指挥,我倒是作为单位的代表坐到了“领导席”位置。够正式的。
说是一场任务式演出,是因为所有的演员都是专业演员,表演的专业性在我们这些外行看来不明觉厉。虽然每个人都拿出专业精神在演,但专业有余热情不足,除了舞蹈就是歌曲,任意一个演员拿出来都是专业的,但演出的效果是平淡的。因为是免费的,所以单位不重视?因为是免费的,为了完成任务,一起可以将就?没有热场,观众也是拼凑的,连台词都是拼凑的,主持人只是走出来3次,读了一下单位秘书写的稿子。演出和企业的结合度很低,有几个演员试图调动气氛,但大家“不为所动”,我坐在领导席也不敢乱动。
这是一场无奈的、没有气氛的演出,演员是专业的,但宣传是不专业的,和歌星演唱会的情况差别太大,既没有提前的造势,有没有灯光和鲜花,有的只是礼貌的、不热烈的掌声。据说领导的要求是,这些工作只做不说,逐步淡化民族主题,强化团结和谐主题。演出单位完全放下艺术家的身段,一起按照承办单位的要求来,一句“简单点”,13个节目,主持人只出来3次,有节目单的领导席依稀知道演到了第几个?其他人,只是看见了演员表演,甚至不知道演出曲目是什么?甚至不知道要表达什么意思,传递什么信息?
这样一场准备充分、任务式的、无奈的演出,除了给人“文化势微”的感觉之外,也让我这个外行思考了很多问题:这次演出的意义何在?为什么艺术没有美感?免费真的就不值钱吗?是不是经过3年疫情,人们忘了如何互动?以前的“心连心”艺术团慰问演出,那些名角、大腕都会出场,上下互动,群情激昂,气氛热烈。
这些专业演员水平不差,节目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和打磨的,但没有主持人说出来,别人怎么知道你在演什么?想表达什么?一项艺术产品需要代言,联系到企业产品服务,我们的专家谁来代言?专业演员的激情为什么不能感染到大家?因为美感塑造不够,灯光不专业,舞台偏小,观众没有经验,不敢乱动,主要是不知道节目好在哪里?美在哪里?没有情感共鸣,因为是任务,所以足够专业,但传递不出情感。
由此及彼想到,我们是专业的数字经济建设者,但谁翻译给用户听?
看景不如听景,没有故事的景色要么绝美,要么有特色,要么有文化(故事里)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哪一个点让人感受到美,就会产生价值,这恰恰是价值产生的根源。怎样让外人感觉到我们的专业,同时产生共鸣是关键,否则就会像“势微”的文艺演出一样成为免费而廉价的一次性产品、易碎品。
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好好思考我们的产品、服务和营销环境的聚焦、提炼和营造,让我们和客户之间产生互动和链接,不要让廉价和免费成为我们势微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