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午睡前,躺在床上,习惯性的拿起手机,如强迫症一般,消灭微信订阅号和朋友圈里的小红点。
在一个朋友的公众号里,看到了一个视频。视频中是出演1986年版《西游记》的全体演员,在1987年春节时,一起搞的一台晚会。
整场晚会,没有华丽的特效,没有辉煌的舞台,没有高端的音效,甚至演员的化妆和服装,用现在的眼光审视,都特别的简单,特别的朴素。
但开场时,看到漫天神佛,各路仙妖,虾兵蟹将,身着剧中服饰,一一亮相时,莫名在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情感。
这种情感来势凶凶,根本不容我调节情绪,就化作眼泪打湿了双眼。在社会上摔打这么多年,本以为自己早已水火不侵,竟然没抵抗住这突如其来的情感。
整台晚会,我是在激动加感动的情绪中,从头看到尾的。
唐僧师徒四人、王母娘娘、观音菩萨、如来佛祖、白骨精、女儿国国王等等,挨个登台表演才艺。
那时,这些艺术家们都还年轻,和我平时在电视节目中,看到的形象完全不同,个个活力四射,一身灵气。
尤其是一些已故的老艺术家登台时,总有一种蜷缩在灵魂深处的感动,被生生的拽出来的,暴露在空气中,让我泪流满面!
在我心里,《西游记》是一本名著,更是一份情怀和一段记忆。
我不知道别人怎么样,坦白说,我到现在都没有通读过原著,也没有从头到尾,一集不拉的看过一遍电视剧。
小时候,家里没有电视,最早关于《西游记》的记忆来自父母和长辈的故事。后来就记得,每到快过年的时候,电视里总会有个频道,重播《西游记》,父母都会领着自己去别人家里看。
电视是黑白的,屏幕很小,满屋子都是人。有的大人喜欢吸烟,整个屋子烟雾燎绕,呛的很多人不断的咳嗽。
每次我都会拼尽力气往前挤,直到我能清楚的看清画面为止。那时候农村里,即便冬天也没有取暖设备,一边冻得跺脚,一边开心的看《西游记》,成了我童年里最深刻的记忆,《西游记》里的各色人物,从那时就长在了我的灵魂里。
后来自己家里也添置了电视,但那时候农村里经常停电,加上电视用的是父亲自己制作的天线,信号极差。
到现在我记得很清楚,天线杆子是父亲找来的一颗枯死的榆树,去掉枝岔,栽到了窗户外面。
天线是父亲用从村电工手里要来的几段铝线做成的。结构也很简单,用几个木条,捆绑成一个压扁的田字型,就好了,至于如何接线,我至今也不清楚。
父亲亲手制作的天线,好像只能接收附近几个县市的电视台,即便是春节,能看上《西游记》的几率也不大。
直到自己出去上学,我都没有实现把这部电视剧通看一遍的愿望。不过时间长了,自己断断续续,基本上把这部电视剧看了个大概。
读初中的时候,学了一篇关于《西游记》的课文,名字叫《美猴王》到现在还是印象深刻。
读师范的时候,我才买了《西游记》这本书。书是在学校对门,一个叫桃李书屋的书店买的,墨绿色的封面,书名是漂亮的行书字体,厚厚的纸张,捧在手里沉甸甸的。
书是买了,但自己应验了书非借不能读也这句话,直到毕业参加工作,也没能把这本书好好的读上一遍。
参加工作后,自己俗务缠身,焦头烂额,离浮躁越来越近,离书香越来越远,细细的品读一遍《西游记》,竟然成了我到现在还没完成的心愿!
如今买了液晶彩电,装上了有线电视,自己坐下来看电视的时候却越来越少。
不过只要看到电视里播放《西游记》,自己肯定会坐下来,看上几眼,以弥补儿时的遗憾。
这部电视剧到如今出了N个版本,尽管再看时候没了儿时那种发自内心的激动和喜欢,但我仍然百看不厌。
不过今天这场29年前的晚会,却着实触动了我的内心,以致情不自已,感慨万千。
中国四大名著,除了《西游记》能给我这种感觉,其他皆不能和其并列。
这种感觉很奇特,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
如同离家数十载,重回故土,拥抱亲人,细数往昔的感动?
如同与阔别十几年的儿时玩伴儿,意外相逢,握手言欢,共叙童年?
如同时空穿越,重温旧梦,勾起依附《西游记》,而伴生的复杂情感?
我想了半天,也找不到合适的词汇去表达这种情愫。
或许这和情感无关,而是一种在潜意识里蛰伏很久,陪伴自己儿时成长的一段密码,只是今天凑巧,我打开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