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想来一次没有拍照的旅行。是的,旅行的朋友圈里那些美美的、精修的、寻找各种角度的照片,会被冥思苦想的文字创作代替。
有这个想法很久了,觉得会特别酷。因为对执着于每张照片都要好看,旅途中花费数个小时精修照片的“特定流程”已经有些厌倦了。或者说,觉得丢失了什么东西。没有照片,就不是旅行了吗?当然不是。可是已经有多少旅游景点,已经将是否拍出好的照片纳入了重要的考量范围呢?
美的照片当然是享受。只是当旅途的“重点”都变成了拍照,甚至衡量一个地方是否好玩,是能否“出片”的时候,就觉得被“只为拍照”这种伪记录“绑架”了。
今天在做瑜伽一呼一吸之间的缓慢中,突然间明白了为什么。大概我们已经习惯了“记录等同于成果”的思维吧。
瑜伽,恰恰是无法直接体现成果的。这种缓慢而又优雅的运动,重在过程的享受。如果硬要说感受到了什么成果,大概就是最后仰面躺着,跟随着冥想的音乐,逐渐放松身体的每个部位,微妙地感受着刚刚练习的成果正在被身体逐渐吸收,从而获得难以言说的愉悦。这种由内而外的和谐感非常高级,不只是感官的刺激,不只停留在“外显”,更多在“内修”。
只是“内修”的过程是缓慢的,难以立见效果,无法被点滴记录,需要“时间”这个因素的加入,产生奇妙的化学效果。只可惜,在如今匆匆忙忙的生活激流中,总有种错觉就是这种内修“难以被看见”,所以“等不起”。
难不成拿不出来,无法被直接看到的,就不算成果吗?只可惜,有多少事情已被一种实则激进的思维套牢了。
工作的每一项都需要“成果记录”、“成果展示”,否则难以说明自己的成绩,甚至难以证明自己做过的事。
做过的每一项内容,都需要被整理、被记录、被发表、被传播,才能被当成一项“成果”,否则就叫“口说无凭”。但是这种思维,最可怕的地方不仅于此,还有另外一层逻辑——
没被进一步优化,甚至没有被实践过的“结果”,只要被整理记录发表传播(加上华丽的图片、背景等),就可以被当成一项“成果”。
这就是“记录等同于成果”的思维。
没有拍照打卡,无法细致入微地具体记录,也是在逐渐进步,只有扎扎实实完成了每一次的瑜伽训练,才会明白“睡觉”和“挺尸式”之间的区别。
瑜伽安慰我们,不直接追求结果,没有关系;不直接追求效率,没有关系。每日积累,逐级累进,就算有些感知你还无法述说,也没有关系,你会很安心地顺着体内的潺潺流水,寻求到宁静。
瑜伽警醒我们,不是所有的事物,都能被套入“记录等同与成果”的思维。有些记录很有必要,但全部成果只依赖记录来诠释,这种本末倒置的思维下只会产生虚有其表的结果。
身上真正有成果的人,实际无法在记录中体现所有;真正的能力,如瑜伽者的能力,体现在一呼一吸之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