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满足:是指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 以及在等待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是一个人完成各种任务、 协调人际关系、 成功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延迟满足"不是单纯地让孩子学会等待,也不是一味地压制他们的欲望,更不是让孩子"只经历风雨而不见彩虹",说到底,是克服当前的困难,而力求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
关于延迟满足的经典实验: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教授米歇尔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关于“延迟满足”的实验。研究人员找来数十名幼儿园儿童,让他们每个人单独呆在一个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间里,桌子上的托盘里有这些儿童爱吃的东西——棉花糖、曲奇或是饼干棒。研究人员告诉他们可以马上吃掉棉花糖,或者等研究人员回来时再吃就可以再得到一颗棉花糖做为奖励。他们还可以按响桌子上的铃,研究人员听到铃声会马上返回。
对孩子们来说,实验过程颇为难熬。有的孩子为了不去看那诱惑人的棉花糖而捂住眼睛或是背转身体,还有一些孩子开始做一些小动作——踢桌子,拉自己的辫子,有的甚至用手去打棉花糖。结果,大多数的孩子坚持不到三分钟就放弃了。一些孩子甚至没有按铃就直接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则盯着桌上的棉花糖,半分钟后按了铃。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迟了自己对棉花糖的欲望,他们等到研究人员回来兑现了奖励,差不多有15分钟的时间。
从1981年开始,米歇尔逐一联系已是高中生的653名当时的参与者,给他们的父母、老师发去调查问卷,针对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与同学的关系等方面提问。
分析问卷的结果时发现:当年马上按铃的孩子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更容易出现行为上的问题,成绩分数也较低。他们通常难以面对压力、注意力不集中而且很难维持与他人的友谊。而那些可以等上15分钟再吃糖的孩子在学习成绩上比那些马上吃糖孩子平均高出210分。直到他们35岁以后。研究表明:当年不能等待的人成年后有更高的体重指数并更容易有吸毒方面的问题。
几十年来,心理学家一直认为智商高低是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决定因素。米歇尔则认为智商能否起作用关键在于自我控制能力,即我们常说的自律。
美国心理学家M·斯科特·派克在他的著作《少有人走的路》也写过一个关于延迟满足感的案例:
一位30岁的财务分析师请求作者的帮助。她想纠正总是拖延工作的恶习。他们谈论了很久都没有找到源头,终于一天,作者在得知她喜欢吃蛋糕时问道:“你更喜欢吃蛋糕,还是蛋糕上涂抹的奶油?”
她兴奋地说:“当然是奶油啦!”
“那么,你通常是怎么吃蛋糕的呢?”作者问。
她不假思索地说:“那还用说吗,我通常先吃完奶油,然后才吃蛋糕的。”
就这样,他们从吃蛋糕的习惯出发,讨论她对待工作的态度。正如作者所料的,在上班的第一个钟头,她总是把容易和喜欢做的工作先完成。而在剩下六个钟头里,她就尽量规避棘手的差事。作者建议她从现在开始,在上班第一个钟头,要先去解决那些麻烦的差事。在剩下的时间里,其他工作会变得相对轻松。按一天工作七个钟头计算,一个钟头的痛苦,加上六个钟头的幸福,显然要比一个钟头的幸福,加上六个钟头的痛苦划算。
她完全同意这样的计算方法,而且坚决照此执行,不久就彻底克服了拖延工作的坏毛病。
作者在文中指出: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惟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如果我们在小时候,就可以学会自律的原则,避免只图眼前安逸带来的不利,比如:学生正确对待家庭作业,先作业后玩,就是实践“推迟满足感”的很好的手段。有求必应其实是一种爱心毒药,让孩子在“延迟满足”的实践中得心应手,到了青春期,他们处理类似问题,就可以形成一种常态。
在给孩子做“延迟满足”训练时,要注意哪些事项,现为大家简单列举几条:
1、先满足孩子基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推迟满足的反面是即时满足,不论哪个走到极端,对孩子都是一种伤害。儿童时期是安全感培养的关键时期。所以要在正常的生理、心理需求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才能进行推迟满足感的训练。这需要家长把握好内容和尺度。
2、让孩子有能力做到。
设计适合孩子年龄和特点的活动,时间区间要适度。以能让孩子做到为目的,让孩子充份体验到成功,放弃即时满足就能得到更大的满足,才能让孩子习惯于这种成功。
3、家长要信守承诺。
孩子是否认真玩这个游戏:关键看家长是否可信。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点点滴滴,不信口开河,不骗小孩。是这个游戏能进行下去的前提。
4、真正的尊重孩子
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哪个更好,更有利,是孩子自己做出的判断;是否选择延迟满足,也是孩子自己做出的决定。做为大人,内心不要先有预设的标准,先板正自己的心态,才能把这个游戏玩好。
讲了这么多,讲讲自己小时候的一件趣事:
小时候,我和妹妹在奶奶家,有次奶奶做抄圆,就是那种粉揉成小面团子,用各种料抄:胡萝卜、豆芽、蛋丝、香菇、肉丝……我们都非常喜欢,充满期待。
我和妹妹一人一碗,面对面坐着吃得那个有味。吃了一会儿,叔叔正好路过,一看,我的碗中,把所有的料都吃光了,只留下了圆(小面团子)。而妹妹碗中正好相反,把所有的圆(小面团子)都吃光了,留下的是全部的料。叔叔便说:“你们两真有意义,换过来不就好了嘛!”,说着,就直接把我们两个碗对换了下。
我们俩面面相觑,要知道我们两都喜欢吃料,只是我把喜欢吃的先吃了,妹妹把不喜欢吃的先吃的,喜欢吃的都还留着。
这下,我可高兴了,妹妹却气呼呼地看着我,因为不好意思对叔叔直说,我们两一个高高兴兴,一个气呼呼地吃完了整顿饭。
小时候,我选择了即时满足,而妹妹选择了延迟满足。
如果要问,现在这两人都怎么样了?我只能说,我们俩现在都还活得好好的。
知道自己的弱点,在后面的自我管理过程中,更注意自己弱顶的训练。这才是发现问题的意义所在。
结语:
生活没有绝对。没有任何人因为一个实验而可以被判定,或定义。
选择即时满足是人之本能,没有对错。“延迟满足”则是一种能力,非天性使然。也正因为如此,延迟满足才有了训练的需要。
教育是长善救失,发现长处,纠正错误。重视因材施教,善于因势利导,将缺点转化为优点。不论是对孩子还是自己。“延迟满足”能力都是自律的基石,也是一个人实现短期、长远目标的基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