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愈发严重,老龄化正在加剧,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就是上了年纪的老年人。
年轻人的数量减少了,老年人的数量增多了,那“养老”的压力不就增大了吗?随着养老资源愈发紧缺,那“僧多粥少”的情况就会出现。
一谈到“僧多粥少”,我们会想到这两个字,内卷。所有人都需要养老,而新生代的年轻人少了,资源不足了,变昂贵了,那养老寒冬,不就降临了吗?
对于有钱家庭来说,养老不是什么难事。可并非所有的家庭都是有钱家庭。对于没啥钱的普通家庭来说,养老就是一个大难题。
正如著名作家王尔德所言:年轻时我以为金钱是生命里最重要的东西,等到老了才知道,发现果真如此。
养老寒冬将至,这几类老人,晚景都比较凄凉。
一、没有子女在旁的老人,都凄凉。
上了年纪的父母,最大的心愿,到底是什么呢?毫无疑问,希望子女陪伴在自己的身边,陪伴自己到老,尽享天伦之乐。
当然,父母越是期望什么,就越是无法实现什么。特别是没啥钱的家庭,子女都需要背井离乡外出打工,那父母就只能成为孤寡老人了。
在小县城或者小农村,留守老人的数量越来越多,难道他们没有孩子吗?肯定有孩子,不少老人都有好几个孩子,可他们都不在自己的身边。
有的子女需要外出打工,有的子女在城市定居,很少回老家,有的子女走南闯北,基本没有时间回家,有的子女厌恶贫穷的县城、农村,也不会陪伴在父母的身边。
自古以来,人们都强调“养儿防老”,就是为了不让自己孤独终老。前者,是非常态。而后者,才是生活的现实。
那些没有孩子陪伴的老人,只会在病痛和贫穷的折磨中,孤独离去,很悲凉。
二、老伴走得早的老人,都悲凉。
人到晚年,有三样最重要的东西:老底、老窝、老伴。
有一定的钱财,有一套可以住的房子,还有陪伴在自己身边的老伴,就能过点安稳的养老生活了,同时还能制衡子女。
如果有一天,老伴走了,仅存的那一位老人,究竟会面临什么那问题呢?我想,需要面临这4个问题。
首先,势单力薄,容易被身边的亲人、朋友抛弃;其次,人走茶凉,子女逐渐不尊重仅剩的父亲或者母亲;第三,如果不幸住了医院,也许连照顾的人都没有。
最重要的一点,失去了老伴,心态就会发生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从以往的积极向上,到如今的悲观消极。如此,晚年还能有高质量的生活吗?
年轻的时候,伴侣也许只是为了结婚而结婚的陌生人。到了晚年,伴侣就是生命中的战友了,一方离开,另一方绝对要孤独受苦。
三、卧病在床的老人,都凄惨。
老人短时间生病,身边人还会选择出钱出力照顾老人。反之,老人长时间生病,那身边的亲人都会选择远离老人。
隔壁村的老杨,刚退休的时候身强体壮,子女、亲戚都跟他的关系特别好。近两年,老杨中风了,卧病在床,还大小便失禁,子女和亲戚的态度就变了。
从以往的亲近,到如今的嫌弃,这就是亲人们对于“卧病在床”的老人的态度。也许,我们都会说他们薄情,可这才是真实的人性。
久病床前,就会没有孝顺的孩子。久贫的家中,就会没有贤惠的另一半。没有人会主动跟啥都没有,且一身病痛,需要照顾的老人在一起生活。
尤其是现代人,“社会达尔文”的观念特别严重,他们就会抛弃处于弱势的老人,只尊重强者。
每个人都会老去,可每个人在无病无痛的时候,都有这种“社会达尔文”的观念。这,就是人最大的问题。
四、看别人脸色做人的老人,都卑微。
人生最大的悲哀:
早年工作的时候,需要看同事和上司的脸色来做人;中年危机的时候,需要看不同外人的脸色来做人;晚年弱小的时候,需要看家人的脸色来做人。
这就应了一句话,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不论你是什么人,只要你上了年纪了,受到别人的照顾,那你就需要低下头来,卑微地活着。
大家都是平等的人,为什么总有些人需要“委曲求全”呢?因为他们没有钱,没有势,也没有选择,只能装怂求生。
很多老人都跟子孙后代住在一起,他们不敢提出自己的想法,也不敢说什么,活得就跟“鹌鹑”一样,那人生不就失去价值了吗?
人老了,最好要有一定的钱财,提升自己的底气和实力。不然,苦难会找上门。
文/舒山有鹿